很多朋友都不知道農歷、陰歷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城市里的小孩,壓根就沒聽說過農歷這一說法。比如我們過年過中秋節等都是按照農歷算的。
通常所說的陰歷也叫農歷、夏歷。是中國的一種歷法,是陰陽歷的一種,一般叫作陰歷。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于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于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公歷稱為“陽歷”,民間的傳統的“夏歷”、“農歷”通俗地稱之為“陰歷”。
陽歷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
陰歷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陰歷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
公歷=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
農歷=陰歷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1,陽歷--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歷法。
2,陰歷--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歷法.(以閏月調節年之四時)。
3,公歷--世界各國通用的歷法。為太陽歷,即陽歷。
4,夏歷--中華歷代所用的歷法,始自夏代,故稱是陰歷,歷代都在不斷修改,后來加上24節氣后,成了陰陽合歷。
5,農歷--與夏歷沒有什么區別.歷法為農事而立,所以中國人叫它農歷.其中的24節氣是按太陽年24等分而得,這是陽歷部分.農歷的月日及閏法屬于陰歷部分,編在一起就成了和陰陽合歷.我們平常沒注意,叫慣了"陰歷"不加區分。
農歷和陰歷的區別
1、陰歷是農歷,但農歷不僅是陰歷。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農歷是陰陽合歷,其中包括象這樣“八月十五月亮圓”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記錄的陰歷。也包括“清明節”這樣按“節氣”來表達的、總在每年的4月5日這樣的太陽歷。
所以,經常會在日歷上看到“農歷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這樣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農歷中的陰歷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則是農歷中的陽歷表示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9526.html
相關閱讀:大禹改禪讓為繼承的背后原因:母系社會已經解體
夏桀簡介,夏桀亡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李維明:追尋二里頭文化的真相
夏侯嬰中國第一好司機 曾給四任皇帝趕過車?
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