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秦國名相張儀簡介 用智謀和辯術瓦解六國合縱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導讀: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后裔,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曾與蘇秦同師從于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嘆才能在張儀之下。張儀曾兩次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開封市東郊宴臺河村。

  個人簡介

  張儀(?-前310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后裔,本姓魏后改姓張。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颉昂媳娙跻怨ヒ粡姟,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據《華陽國志》記載,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張儀滅巴,城江州”。這就是說,張儀曾下令筑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城。盡管張儀本人第二年便離開了江州,但經向楚考證,張儀筑江州城之事應屬信史(見民國《巴縣志》)。由于“明清之際,圖經蕩滅,民鮮土著,故老無征”,因而現在已無從確知張儀所筑之江州城的具體位置。不過,從西漢揚雄《蜀都賦》描述江州城曰“分川并注,合乎江州”來看,其城大概就在今重慶主城區朝天門、望龍門、千廝門、小什字之間。今重慶地區因張儀筑江州城始有了真正意義的“城”。

  戰國中后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加快了領土擴張的步伐;馬陵戰后,齊國代替魏國成了中原地區的霸主。這樣,秦、齊都以向中原地區擴張作為自己的主要發展方向,已有的混戰局面更為錯綜復雜。處在東西二強夾擊下的韓、趙、魏三國為了圖謀自存,聯合起來并且北連燕、南接楚,東抗齊或西抗秦,被稱為“合縱”,也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如果弱國被齊國或秦國拉攏聯合,進攻其他弱國,就被稱為“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到戰國晚期,樂毅破齊,齊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趙國嚴重削弱,秦國取得了對東方六國的絕對優勢,合縱連橫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義:即東方六國并力抗秦,稱為合縱;秦聯合東方某一弱國對付其他弱國稱為連橫。于是,一批對當時的國家間的政治形勢非常嫻熟,善于辭令和權術,從中獲取功名利祿的說客應時而生,史書上稱他們為“縱橫家”。

  歷史評價

  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運用縱橫之術,游說于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于秦;或拆散其連盟,使其力量削弱。但總的來說,他是以秦國的利益為出發點的。

  百家講壇的張儀在整個秦惠王時期,他不僅使秦國在外交上連連取得勝利,而且幫助秦國開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說他為秦國的強大和以后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盡管張儀不講信義,在外交場上運用欺騙伎倆,為人們所不齒,但僅從一個使者的角度來看,他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務。而且作為縱橫家的一代鼻祖,他開創了一個局面,為后世的外交家們在辭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種范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2681.html

相關閱讀: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過秦論-賈誼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