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溫情面紗背后,是國家利益的博弈。龐大的大清帝國,在朝鮮眼中未嘗不是一顆特大號棋子,可以用來“以夷制夷”……
19世紀末的朝鮮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國經營報》2009年6月15日,作者:雪珥,原題:帶刺的金達萊:帝國時代的朝鮮問題
公元1908年,大韓帝國關閉了設立在首都漢城后苑春塘臺的“大報壇”。這一專門表達對明朝皇帝感恩、懷念之情的祭壇,在歷時204年后,終于成為歷史遺跡。
在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溫情面紗背后,是國家利益的博弈。龐大的大清帝國,在朝鮮眼中未嘗不是一顆特大號棋子,可以用來“以夷制夷”……
1“皈”清復明綿里藏針
“清明”同尊,其實正是朝鮮王室下出的一招妙棋
1646年11月,日本對馬島主的使節來到漢城,他此行的使命是說服朝鮮國王,接受臺灣鄭氏政權的邀請,組建聯合軍隊,動員“百萬之眾”,討伐滿清,恢復明室。朝鮮國王李?(仁祖,1623~1649年在位)大為稱許,派出使節回訪對馬島,并敦促日本幕府及早出兵。
此后,朝鮮幾次“北伐”動議都歸于流產。其實,朝鮮王室也只是想利用北伐動員民意,以便鞏固和加強王室集權,同時轉移民眾對內政的注意力,并進一步削弱中國在朝鮮的影響。
北伐成了畫餅后,朝鮮國王采用了一個更為高明的辦法滿足民意。1704年(甲申年),崇禎皇帝自縊甲子紀念(60周年),朝鮮肅宗親詣“禁苑壇”祭祀,同時下令設立“大報壇”,專門祭祀萬歷皇帝,表示不忘其在“壬辰倭亂”(即日本幕府的侵朝戰爭)時派遣明軍拯救朝鮮的“再造大恩”。這是朝鮮祭奠明帝的開端。
1749年,朝鮮國王英祖(1724~1775年在位)決定,將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禎皇帝也挪到大報壇上一并祭祀。朱元璋入祀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頒賜了“朝鮮”國名。而崇禎皇帝入祀,理由則相當牽強:“丙子虜亂”(即1636年皇太極第二次討伐朝鮮)時,他曾派兵援助朝鮮。
從此,大報壇上供了3位大明皇帝,凡是他們的誕辰日、即位日、忌日,朝鮮國王均會親臨祭奠,世子、世孫隨行,年年如此。
與悄悄籌備的北伐不同,祭祀明帝是一場公開的、大張旗鼓的政治秀,而且與尊清工作并行不悖。1774年,朝鮮英祖再度推出一大創舉:在珍藏明朝賜品的“敬奉閣”旁,建起了一座新的“奉安閣”,供奉來自大清國的敕文和賜品等,“清、明”兩朝在朝鮮得到了相同的地位。微妙的是,在國內對涉及明朝的任何資訊都極為敏感的大清政府,似乎對朝鮮高調的尊明保持了心照不宣的沉默。
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和“胡虜血統”的顧忌,滿清對朝鮮采取了“字小為懷”的綏靖政策,只要政治上始終堅持大清中央的領導這一“事大主義”基本原則,朝鮮王室遠比明朝時期享有更為充分的自主空間。“朝鮮雖是屬國,但向來自主,”這在晚清成了中國政府向列強解釋中朝關系的標準口徑,并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的災難后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6032.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