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著名愛國將領、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身后“漂流”了112年,終將要在家鄉安徽省肥西縣入土了。劉銘傳墓園建設項目于2008年10月底在安徽大潛山正式啟動,預計2009年1月,劉銘傳的骨灰將安葬在這一墓園。
說起劉銘傳,李鴻章稱此人是帥才,不只是將,將可求,帥難尋。劉銘傳在對于保衛臺灣和開發建設臺灣的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這樣一位傳奇人物的骨灰,為何一直無法得以安葬?“漂流”了112年,還一直默默放在后人家中?作者何雪峰、楊丹丹、李歡為你揭開真相。
英雄身后難“入土”
劉銘傳是一位有重大歷史貢獻的安徽歷史名人。公元1884年,劉銘傳臨危受命,從家鄉合肥出發赴臺,抗擊入侵臺灣的法軍,后擔任臺灣首任巡撫,開啟了臺灣的工業化、現代化之門。然而,有誰能想到,這位抗法保臺的民族英雄身后卻一直沒有“入土為安”。
肥西縣地方志專家馬騏說,劉銘傳的一生有著傳奇色彩,尤其與“六”字有著不解之緣。劉銘傳生于1836年,卒于1896年,享年60歲。他在家里排行老六,因少時生天花,人稱“劉六麻子”。他1856年在六安興辦團練。1862年創辦淮軍“銘字營”,當時年僅26歲。臺灣建省后,他當巡撫6年。
劉銘傳還創造了中國六最:最早采用西式裝備和操練方式,最早上奏折倡修鐵路,最早在一省范圍內推行全面改革并取得成效,在臺灣創辦全國最早的、獨立的郵政局,在臺灣修建最早的一條實際營運的鐵路,在臺灣提出中國最早的創辦經濟特區計劃??基隆煤礦承辦章程。
“劉銘傳去世后竟然仍與‘六’字結緣,遺骨和骨灰曾經六次搬遷,最后保存在其后人家中,至今沒有正式安葬!闭f到這里,馬騏感慨萬千。
馬騏講述了他所聽說的劉銘傳遺骨和骨灰六次搬遷的經過??
1896年1月12日,劉銘傳在六安麻埠劉新圩去世,遺骨暫時安放在圩內,擬擇時安葬。1896年春,一場大水沖毀劉新圩,劉銘傳家人將棺材放在竹筏上運回肥西,葬于離劉銘傳故居劉老圩十幾里遠的金橋吳家院墻。
1958年“大躍進”時,平整土地,劉銘傳墓被挖開。在當時省政府的支持下,劉銘傳曾孫劉肅曾先生的夫人和親戚去劉銘傳墓地察看,發現劉銘傳隨葬品僅剩帥袍等少數物件。他們把遺骨撿出,包以帥袍殘片,帶回合肥火化,珍藏家中。
1964年,劉銘傳的后人劉朝望的夫人周宗文由上海來合肥時,受劉肅曾先生的委托,將劉銘傳骨灰盒連同后人劉朝望的骨灰送往蘇州天平山靈巖寺保管。1966年秋,蘇州天平山靈巖寺住持通知將存放的骨灰盒取回。周宗文委托娘家侄兒周國保將劉銘傳及劉朝望骨灰帶回老家長豐縣三十頭村,趁天黑埋入村后墳地,堆成兩個相連的小墳包。周國保及家人從來不敢透露這是劉銘傳的墳墓,恐遭人盜掘。周國保去世后,由其老伴和子女負責看護祭掃。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劉朝望之子曾尋找劉銘傳之墳。1985年,劉銘傳后人劉學亞和合肥市文物考古專家程如峰由合肥市政協原副主席蕭克非先生委派,在知情者的指點下,曾往上海查訪劉銘傳骨灰,后輾轉找到長豐縣三十頭村,察看過此墳。因此,劉銘傳骨灰埋藏地,除周國保家人外,只有劉家數人及程如峰先生知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5660.html
相關閱讀: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