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唐德宗李適于公元742年(即天寶元年)生于長安皇宮之中,是唐代宗李豫的長子,其母為沈氏(可惜不是大老婆),李適的爺爺是唐肅宗李亨,太爺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了。
李適的青少年時期正逢大唐盛世,著實過了些年的好日子,但好景總是不長的,李適14歲那年即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告急,李氏皇族紛紛出逃四川,李適之母沈氏因在家族之中地位不高(前面說過她不是大老婆,雖說她兒子李適日后成了太子、作了皇帝,按說應母以子貴,但那是二十多年后的事了,眼下他兒子僅僅是李氏皇族中的普通一員,對她地位上的幫助不大)沒能安排進第一批流亡名單,被無限遺憾的留在了長安城中,在巨大的悲傷情緒中,年少的李適經歷了與母親的生離死別,這一別便是永別,于是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叛軍隨后攻入長安,沈氏在戰亂中被叛軍擄掠到了洛陽安祿山的宮中(其中的屈辱和遭遇可想而知)。
一年后,即公元757年唐軍借回紇兵之力,光復洛陽,沈氏的丈夫李豫隨大軍進入洛陽,并十分幸運的在洛陽宮中重新見到了沈氏,李豫自然是大喜過望,先將沈氏安置在洛陽,打算待平叛之后再帶其一同返回長安,全家團聚。
可惜天不遂人愿,公元759年史思明復叛,洛陽再度淪陷,沈氏又落到了叛軍手里,并從此下落不明(這女人的命可真苦啊)。此后唐王朝進入了與叛軍的反復拉距之中,只到763年才將安史之亂平定,其間尋找沈氏的事自然是無力顧及。
公元762年李豫即位,其對沈氏始終是念念不忘(對不起人家啊),在叛亂平定后,便派人四處查訪,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但終其一生未能如愿。其間到是有一位曾在少陽院(在唐代太子亦稱少陽,其居住處稱少陽院,即太子府)當過奶媽后來在壽州崇善寺做了尼姑的廣澄,想要冒充沈氏來認親(應該是認富貴),可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李豫跟沈氏生活了有十幾年,兒子都養了那么大,自己老婆長什么樣還能忘了嗎。兩人一見,李豫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盛怒之上命人把廣澄活活鞭死。
此后李豫懷著對沈氏的愧疚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尋親接力棒也交到了他們二人的兒子唐德宗李適的手中。
公元779年李適即位,雖然其母沈氏仍沒有下落,但他仍下旨尊沈氏為皇太后,并為尋母專門設立了規格相當高的工作領導小組,稱為奉迎使,領導小組的組長即奉迎使為睦王李述,副使為工部尚書喬琳,組員(在這個小組里叫判官,可謂相當貼切)為四名沈氏家庭的成員(事后證明他們可能是沈氏叔叔的兒子的侄子之類的人,尋親基本沒有什么作用),讓他們帶人不惜一切代價,到帝國的各地尋找。
其間各地聲稱找到沈太后的消息不斷,但卻大都經不起考驗,而其中最最疑似并且在唐史上留下一筆的是下面這一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4698.html
相關閱讀: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朱德的故事五則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