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季海,受書法于父。少而清勁,隨肩褚、薛;晚益老重,潛精羲、獻。其正書可謂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嘗論書云:?鷹之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翟備色而翱翔百步者,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故浩之為書,識銳于內,振華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其“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十數字,草隸相參,皆為精絕。識者評云:“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庇葹樗究請D所寶愛。又嘗著《書譜》一卷,恨未見之。唐之工書者多,求其三葉嗣名者,惟徐氏云。浩擢明經,為肅宗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浩筆,遣辭贍敏,而書法至精,帝喜之。又參太上皇誥冊,寵絕一寸。代宗時封會稽縣公,出節度嶺南,入為吏部侍郎,坐事出明州別駕。德宗初,召授彭王傅,進郡公。卒年八十,贈太子太師,溢曰定。子峴,又善工于行草。石曼卿得其石刻,屢稱于人。
《不空和尚碑》唐嚴郢撰,徐浩書。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現在西安碑林?瑫24行,行48字。此碑為徐浩去世前一年所書,此碑是為紀念印度高僧不空三藏的業績而建立的。此碑書法點畫沉著、厚重,結字穩健,略有拙味,骨力洞達,與徐浩年高或有關系。 歷代對這件碑刻評價很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趙?《石墨鐫華》說:"今觀《不空和尚碑》雖結法老勁,而微少清逸。"李后主說:"徐浩得右軍之肉而失于俗。"
徐浩?論書
《周官》內文教國子六書,書之源流,其來尚矣。程邈變隸體,邯鄲傳楷法,事則樸略,未有功能。厥后鐘善真書,張稱草圣。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近世蕭、永、歐、虞頗傳筆勢,褚、薛已降,自《鄶》不譏矣。然人謂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歐得其骨,當矣。夫鷹隼乏彩,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翟備色,而翱翔百步,肉豐而刀沈也。若藻耀而高翔,書之鳳凰矣。歐、虞為鷹隼,褚、薛為?翟焉。歐陽率更云,蕭書出于章草,頗為知言,然歐陽飛白,曠古無比。
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經矣。筆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側。側豎令平,平峻使側,捷則須安,徐則須利,如此則其大較矣。
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永師登樓不下,四十馀年。張公精熟,號為草圣。永師拘滯,終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盡美。俗云:“書無百日工。"蓋悠悠之談也。宜白首次之,豈可百日乎!
[評點]徐浩(703一782),唐書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其書最精楷法,圓勁肥厚,自成一家。但拘于法度,稍欠韻致。《論書》是徐浩留給其子孫的經驗談,為世人所重。
此文是徐浩用來教育子孫的家訓,所以言辭肯切,諄諄善誘。唐代中期崇尚豐肥,書法追求闊大溫厚的氣象。李肇《國史補》說:“懷素工瘦,張長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勁難工"。徐浩即以“肥勁”為標格,既強調豐腴,又強調骨力,由此可見唐中期書法美學思想的嬗變。而在這之前漫長的時期,書壇上是以“瘦硬”為美的。另外,作者所說書“宜白首攻之"的告誡,也精警有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1016.html
相關閱讀: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