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清朝歷史事件之丁戊奇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清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是中國華北地區發生于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間的一場罕見的特大旱災饑荒。1877年為丁丑年,1878年為戊寅年,因此史稱“丁戊奇荒”。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稱之為“二百余年未有之災”。這場災害波及山西、直隸、陜西、河南、山東等省,造成1000余萬人餓死,另有2000余萬災民逃荒到外地,對中國晚清歷史發生了深遠影響。  這場大旱災是光緒元年(1875年)拉開序幕的。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區先后呈現出干旱的跡象,京師和直隸地區在仲春時節便顯示了災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與此同時,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省,都在這年秋后相繼出現嚴重旱情! 」饩w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災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以直隸、山東、河南為主要災區,北至遼寧、西至陜甘、南達蘇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廣袤旱區! 【⿴熂爸彪`地區,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減半。旱災引發蝗災,從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蟲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殘存莊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間,又因陰雨連綿,大清河、滹沱河、潴龍河、南運河、漳河、衛河同時泛濫,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災的土地又被水淹。這一年,直隸省遭受水、旱、風、雹的地區達63個州縣! 『幽鲜〉臑那楹椭彪`相近。從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黃河以北的彰德、懷慶、衛輝三府,旱情更為嚴峻。入夏以后,旱情稍有緩解,但彰德、衛輝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災,田地被淹。不過,就全省情況而言.仍以旱為主。全省農業歉收,減產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貧民,所在多有”,僅開封一地,靠賑災粥廠就食的災民即達7萬余人! ∵@一年,山東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區有一段時間略遭水災外,絕大部分地區均遭旱災,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東通志》稱該年全省“大旱.民饑”。據《申報》載,、由于旱災,山東各地災民紛紛逃荒、鬧荒或祈雨。但祈雨無濟于事.各處“饑黎鬻妻賣子流離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狀”(1876年12月11日 《申報》)。  旱魃向南為虐,禍及蘇北和皖北。蘇北各地這一年開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連云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農田減產或絕牧。旱災引發了蝗災,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災民“逃亡餓死者不計其數”。一些災民甚至“饑則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蹤,相戒裹足”。蘇北的社會秧序,因嚴酷的旱災而變得動蕩不安。為了活命.饑民紛紛渡江南下,由蘇南的地方官員和土紳在蘇、松、太以及江陰、鎮江、揚州等地收容的流民達九萬余人。  皖北的旱情與蘇北相似。入夏之后,持續乾旱;許多地方連禾苗也末能栽插:后雖下過一些雨,但“又復連日烈日。”,連補種的莊核也大多枯死;當年全省收成減半。有的地方顆粒無收。于是,成群結隊的饑民.匯成了四出逃荒的人流! ∵@一年,北方的陜西、山西、遼寧等。苍馐艿胶禐牡耐{。陜西全年干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數地方種不下去。山西因旱災嚴重,秋禾收成歉。樾荨⑵竭b等縣幾乎顆粒無收。奉天的義州(今遼寧義縣),因大旱無雨,饑戶多達十萬,廣大農民在饑餓中痛苦地掙扎著。  經過近兩年的大旱之后,華北大部分地區的災情在丁丑年(1877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尤其是山西。祷目涨;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奏議中說災區“赤地千有余里,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大□奇災,古所未見”(《曾忠襄公奏議》卷8)。毀滅性的旱災,使山西農村長時間大面積的減產與絕收。連續兩年的饑荒,使農戶蓄藏一空將愈來愈多的災民推向死亡的邊緣。饑餓難當的災民為了“茍廷一息之殘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為食”,或“掘現音白泥以充饑”,結果“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于盡(1877年6月30日《申報》)! ‰S著旱情的發展,可食之物的罄盡,“人食人”的慘劇發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有人食人現象。吃人肉、賣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還有將老人或孩子活殺吃的……無情旱魔,把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  河南的災情,與山西相似。經過連續兩年的大早,富饒的中州平原,已化為千里赤地。當年的《申報》刊登消息,說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縣,全荒者28州縣”。但是,奉旨幫辦河南賑務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則宣布:全省報災者八十七個州縣,饑民五六百萬! 『禐牡年幱,同時還籠罩著陜西全省。同州府員的大荔、朝邑、邰陽(今合田)、澄城、韓城、白水及附近各縣,災情。極重極慘”。走投無路的饑民鋌而走險,聚眾槍糧,有的甚至“攔路糾搶,私立大纛,上書‘王法難犯,饑餓難當’八字”。  甘肅東部、四川北部,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赌辖h志》對川北的旱災有翔實的記載:“丁丑歲,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縣尤甚……赤地數百里,禾苗焚稿,顆粒乏登,米價騰涌,日甚一日,而貧民遂有乏食之慘矣:蔬糠既竭,繼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諸樹皮掘剝殆盡……登高四望,比戶蕭條,炊煙斷縷,雞犬絕聲。服鳩投環、墮巖赴澗輕視其身者日聞于野。父棄其子,兄棄其弟,夫棄其妻,號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舉家悄斃.成人相殘食,饉(死部)殍不下數萬。”  這一年,包括京師在內的直隸和魯西北地區以及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依然有較嚴重的旱災。以直隸縣為例,僅河間一府就有二百余萬災民。災荒之年,社會動蕩,許多災民為死里求生而鋌而走險。在武強縣,有災民組成的“砍刀會”;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災民組織武裝.進行搶糧斗爭! 〉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持續干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緩解;到6月間有過短暫的雨水期,之后又連續亢旱,一直延續到次年七月。不過從整個災區來看,旱情開始減輕,陜西、山東、河南、直隸等省.旱情都趨于緩解。但是,經過連續三年的特大旱災,老百姓對于天災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極限,因旱災帶來的各種人間慘劇,并未因旱情的緩解而相應地減少,反而更多更嚴重了。在山西.越來越多的村莊和家庭毀滅于天災之中。在河南,僥幸活下來的饑民大多奄奄一息,“既無可食之肉,又無割人之力”,一些氣息猶存的災民,倒地之后即為餓犬殘食。在直隸河間府,一些壯年饑民“竟在領受賑濟的動作中倒死在地上。”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場大面積瘟疫向災區襲來。河南省幾乎十人九病,陜西省“災后繼以疫癘,道饉(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達十之二三! ∵M入光緒五年(1879年),盡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東起直魯、西迄陜甘的廣闊土地上,畢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蕩漾起清波,龜裂的土地開始滋潤,并重新泛起了綠意。旱災.已進入尾聲,苦難的歲月就要結束。可是,正當死里逃生的人們準備重建家園之時,一場新的災難驟然而至,這就是7月1日發生在甘肅武都的震級達8級、烈度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壞或受到影響的地區,大部分在旱災區域之內! ∥烈吆偷卣,把“丁戊奇荒’推向慘絕人寰的境地!據不完全統計,從1876年到1878年,僅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陜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災的州縣分別為222、402和331個.共955個。而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饑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饑荒和瘟疫的人數.在一千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于二千萬人(參見李文梅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清代末年這場特大旱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當年清朝官員提起這場旱災,稱其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見之慘凄,未聞之悲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7885.html

相關閱讀: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