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衛青,霍去病的北征匈奴之戰被夸大了,對此有一句這樣的話“僅就漢軍方面幾十萬兵力讓匈奴損失11萬人來講,中規中矩,離勝之不武也差不太多”,個人認為有黑的味道。
第一,單說霍去病,在兵力上沒有優勢可言,在補給困難的草原大漠上能打出這成績實在難能可貴。
第二,匈奴人損失了11萬人不等于他們就11萬人馬,可能他們也是幾十萬人馬的。
第三,不要忘記,匈奴人是天天過著近乎軍事化騎射生活的游牧群體,他們可以說全民皆兵,而且還是全民皆騎兵,而漢軍卻是由天天種地的農民組成,本質上就不一樣。幾十萬騎兵跟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不是同一概念,在古戰場上,步兵是很難跟騎兵抗衡的,幾萬騎兵壓制住幾十萬步兵是常見的事。在補給困難的草原大漠上能打出這成績更是難能可貴。
所以所謂的勝之不武說法不成立。
西漢打敗匈奴的意義在于將其瓦解,要知道匈奴人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多種族,多民族組成的軍事集團,當你多次被打敗后,內部就沒多少人聽你的了,你自然動員不了多少人,對漢朝就沒多少威脅了。就是同一民族也可能是這樣,還看歷史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南北匈奴的分裂,明代北元的瓦解,瓦刺的瓦解也是這樣。
再看看后期的匈奴,為什么兵力越來越少的呢?跑到西域的單于就幾萬人跟著,為什么呢?不是草原已沒人了,只是肯跟你去與漢帝國對抗的人實在不多,那只有跑路,西逃了。匈奴退出草原后,東邊來的鮮卑成了草原的霸主,于是留在草原上的幾十萬所謂匈奴人又投靠了鮮卑,他們又成了鮮卑的一份子,自此,強大的匈奴帝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草原的發展歷史本就如此。
為什么強大漢帝國又不能徹底解決草原的問題呢?
一個原因是文化的問題,文化上中原王朝對草原民族一向的鄙視眼光使其未能真心歸附從而順利融合。
第二個原因是土地的問題。原因是草原的土地不能耕種,漢人沒多大興趣。
如果能耕種的話就好辦了,大量移民,處處建立城鎮,關隘,形成一張大網,而且農耕人口必然比游牧和漁獵的人口發展得快,而且快很多,特別是掌握先進農耕技術的群體,不久將來草原上到處都是漢人,這樣問題就能解決了,其實華夏人的發展歷史都跟這個方法分不開,周代的分封制最為突出,秦代南征百越也是如此,你人口多,也先進,對方在周圍都是華夏人,也沒多少回旋余地的情況下只有幾個選擇,要么武力解決,要么融入,要么遠走他鄉,打不過又不想融入當然要走,走哪里呢?走到更偏遠貧瘠的地區發展,人口自然會差距越來越大,為什么民族人口會差距那么大呢?除了民族融合的因素,主要原因應該大致是這樣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9064.html
相關閱讀: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