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宜興市宜城鎮,有一座忠肅祠,是為抗清名將盧象升而建。祠堂正中上方懸“近古一人”匾額,為原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周佛海所書。
時間回到崇禎即位第二年,當時大明防線崩潰,各路援軍畏縮不前,十九歲的青年皇帝,第一次體會到心寒齒冷的痛苦。有一個年輕人,給他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不到30歲的大名府知府盧象升,竟然在當地招募了1萬多民團,千里迢迢到京城來勤王。面對兇悍的滿洲八旗和燒殺劫掠的慘相,這群從未見過刀兵的民兵,以及那位相貌俊秀的知府,非但毫無懼色,反而群情激昂,多次積極請戰,嗷嗷叫著要去玩命。于是崇禎也記住了這個靠譜的人,記住了他的聰明,睿智,帶兵有方,更重要的是他的熱血與忠誠:盧象升。
盧象升,字建斗,江蘇宜興人,天啟二年中進士。先做戶部主事,又做大名知府,在崇禎二年那場兵災前,他的日子過得很普通,東林黨眾正盈朝時,大家都忙著巴結東林黨,他偏不巴結。后來魏忠賢當權了,大家又忙著巴結閹黨,他還不巴結。
別人閑著的時候喜歡看書下棋聽戲,他閑著的時候喜歡騎馬射箭練武;別人讀的書,最多是四書五經,他最喜歡的一本,多年來走到哪里帶到哪里,卻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然后就是崇禎二年,他徹底不普通了一把,后金軍來了,別人要么縮頭要么逃命,他招了1萬人,雄赳赳氣昂昂要上戰場。
從這以后,不普通的盧象升,就走上了一條不普通的人生路。崇禎三年升了官,提拔成負責練兵的昌平、大名、邢臺三地練兵的參政。巧合的是,這三個地區,恰是當年戚繼光薊州招兵的地方。盧象升捧著戚繼光的書,有樣學樣地摸索著干,外帶自己一點發明創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9515.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