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商鞅變法的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
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后于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并,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商鞅變法的內容: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ㄒ唬╊C布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ㄈ┲剞r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并且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ㄋ模┓贌寮医浀,禁止游宦之民。
。ㄎ澹⿵娭仆菩袀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東北)位于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于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筑冀闕宮廷,營造新都,并于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ㄒ唬⿵U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ǘ┢毡橥菩锌h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h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ㄈ┻w都咸陽,修建宮殿;
。ㄋ模┙y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ㄎ澹┚幱啈艨,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范。
商鞅變法的結果: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后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商鞅變法的影響: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記為新發,他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并且為以后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后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這就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他普遍推行了縣制,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他禁止私斗,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這有利于加強軍隊戰斗力。他打擊反對變法的舊貴族,并且“燔《詩》《書》而明法令”,使變法令得以貫徹執行。由于這一切,秦國很快富強起來,奠定了此后秦統一全中國的基礎。正如漢代王充所說的:“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書解篇》)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對此后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云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肚芈伞芬捕嗵幹v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并對輕罪用重刑。例如盜取一錢到二百二十錢的要“遷之”,盜取二百二十錢以上和六百六十錢以上要分別罰作刑徒,盜牛者要罰作刑徒,盜羊或豬的也有相當的懲處,甚至偷采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對五人以上的“群盜”則追捕處罰更嚴。同時《秦律》還有許多對各種逃亡者追捕處罰的規定。
商鞅變法的意義:
商鞅變法的意義分析一: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于公元前350年。變法涉及內容很多,今歸納如下:
1. 政治方面棗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斬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制定二十級爵棗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今后根據人們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獎勵軍功,嚴懲私斗”的辦法。獎勵軍功的作法是: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宗室貴族無軍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勞的,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嚴懲私斗的作法是:為私斗的,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2)實行縣制棗廢除分封制,以縣為地方政區單位。分全國為四十一縣,縣設今以主縣政,設丞以副縣令,設尉以掌軍事?h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后來秦在新占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守。后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于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 制度。
。3)實行什伍制度棗秦之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至此時,均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居民登記于戶籍,分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為了加強管理和統治廣大居民,規定什伍之內各家互相糾察,“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2.經濟方面棗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廢井田,開阡陌棗在全國范圍廢除井田制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度。廢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則,準許民間賣買田地。此后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后來又陸續轉向私有。
3. 廢井田,開阡陌圖
(2)重農抑商政策棗獎勵耕織,凡努力耕織、生產多的,免除徭役。凡從事末業(工商)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
(3)統一度量衡棗統一斗、桶、權、衡、丈、尺,并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全國都要嚴格執行,不得違犯。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知此量為“升”.由這件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
4.社會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等。具體規定: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商鞅變法的深遠影響是與其變法改革的前提條件密不可分的,對這一問題作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勢必有利于加深我們對秦國統一天下的了解,增強我們對封建社會本質的認識。商鞅變法的前提條件是:變法是在先進的生產力和落后的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的情況下產生的;變法是在秦國求賢變法的情況下產生的;變法是在商鞅堅定的變法思想之下產生的。商鞅變法深遠的歷史影響主要是:建立了較完善的封建專制的行政機構,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沉重打擊了領主貴族,扶植了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了歷史向前發展。
商鞅變法的意義分析二:
商鞅變法不能被簡單的視作一次封建改革,因為秦的土地制度并沒有變成私有,依然還是國有的,這一點和之前的奴隸社會的土地所有制差別并不大。但秦自春秋中期以來,向西擴充疆域,秦地地廣人稀,商鞅變法的核心政策是“耕戰”,于是變法之后,秦積極吸納關東勞動力來秦移民耕作,商鞅所屬的法家學派的觀點認為,人做事都是出于功利的,通過賞罰可以獎勵耕作,發展生產,于是秦人的積極性得到調動,農業生產很快超過了其他國家。商鞅變法的耕戰政策,明確為耕為戰服務。且商鞅認為,國家如果不主動對外發動戰爭,則會產生一些閑散人員,一方面不利于國內的安定團結,另一方面會消耗國家有限的財富,敗壞國民的風氣,于是在強大的農業生產基礎上,秦國建設了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并且秦人若要擺脫低賤貧窮的處境,只能通過耕作生產和努力作戰兩條途徑,使得自己從被剝削階級變成剝削階級,掌握生產資料。戰國時代的變法,主要都是法家在領導,但是只有秦國成功了,這是因為秦自春秋以來不斷鞏固君主集權,秦沒有很多奴隸社會那樣的宗法關系遺存,宗族勢力不能擺布國君,而商鞅變法的政策,最大程度上維護了君主一人的權利,且得到秦民的大力擁護,于是變法得以在秦國成功。
秦所處的關中平原,它的東面,是狹長的崤涵險道,它的東南面,是秦嶺夾縫中的武官道,秦在這兩面分別與魏,楚兩強國交界。商鞅變法之初,秦國首先通過欺詐手段,控制了原來魏國在河西地區,從而完全掌握了秦向東的唯一通道,另一方面,秦與楚在武關附近,自秦惠文王到秦昭王時代,秦國通過外交欺詐與軍事打擊兩種手段,將楚國勢力徹底趕出陜南地區,從而完全控制了武關道,這樣秦國在地理上完全占有了優勢,為秦的最終統一打下良好的基礎。
商鞅變法的意義分析三:
商鞅變法的內容意義和背景
公元前362年,夏日炎炎,在通往秦都櫟陽的驛道上,從西面走來了一個年近而立、精力充沛、箱籠中滿是書經文牘的中年男子。就在前不久,操勞成疾的秦國國君獻公因病溘然長逝,即位的是年僅21歲的太子渠梁,是為秦孝公。孝公繼位后,秦國形勢依舊岌岌可危。雖然,秦軍在少梁再次擊敗魏軍,俘虜魏國大將公孫痤,收回繁龐,但秦弱魏強的大格局基本未變,一旦魏軍西出長城,沖破秦軍的洛水防線,就能直逼涇渭地區,不僅新都櫟陽難保,舊都雍城也難保。于是,孝公在登基伊始,即發布“求賢令”:明確提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明確提出了招徠人才的首要標準是身懷富國強兵之策,而非門第顯貴或德性純篤與否。一時間,各國士人紛紛西遷,從函谷入秦,期待在這個陌生而充滿機會的新興大國中一展雄才。
這名行色匆匆的中年男子,就是少梁之戰中被俘的魏相公孫痤府上的中庶子衛鞅。孝公繼位同年,為秦所俘的公叔痤歸魏后病死,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說其才大志高,可任國相之重任。但又警告魏惠王說,如其不用,則必須誅殺,以免其為他國所用,成為心腹大患。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于是皆不采納。衛鞅預計在魏難酬壯志,遂離魏入秦,日后遂以商鞅之名見諸史冊。
當商鞅來到秦國都城櫟陽時,為了能盡快面見孝公,遂投在其寵臣景監處,暫時充當門客。
商鞅自幼好刑名之學,又仕宦在魏,受李悝、吳起的遺教甚多,決心將三晉之變法措施推行于秦,這已是他心中定見。然而剛上臺的孝公到底胸中志向如何,他卻沒有底!妒酚·商君列傳》說,商鞅入秦之初,四次謁見秦孝公,分別以帝道、王道、霸道、強國之術為游說主題。結果孝公對標榜道德仁政的“帝道”都無興趣,“時時睡,弗聽”,講到王道也興味闌珊,直到商鞅奉上以短期稱霸為目的的“霸道”時,才興味盎然。而當商鞅最終談及富國強兵之術時,孝公更是大喜,于席上跪坐對談之時,不時向商鞅的座位前趨,暢談數日仍不知足。這深刻說明,法家之術重在解決現實的政治矛盾,是現實政治迫切需要的,即在短時間內富國強兵。而儒家的帝王之道卻要以德來安近懷遠,此固非一日之功,況且在諸侯力征的戰爭年代也斷難實現。
從今天的視角看,商鞅變法之根本目的,就是為將秦國徹底變成一個對全體人口實行有效控制的中央科層式集權國家,進而最大限度從社會汲取人力與物質資源,進行有效率的對外擴張戰爭。
然而,盡管有來自秦孝公“自上而下”的支持,但當時秦國世族的保守勢力依舊強大,出于“恐天下議己”從而引發政治風波,動搖自身王位的原因,孝公親自安排了一場御前會議,核心即讓商鞅與守舊派代表、世族老臣上大夫甘龍及左司空杜摯等進行一場針鋒相對的當堂辯論。對于甘杜兩人“無百倍好處不可變法,無十倍功效不變更祖宗器物典制”、“圣人與智者只能因循守舊進行統治教化”的觀點,商鞅犀利地提出,此僅是“世俗之言”——治理國家并無一成不變之法,前代之禮法各不相同,商湯、周武王并未恪守成規,才興旺發達,奪取天下。他鼓勵孝公當機立斷,“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最終,孝公被商鞅的雄辯與熱情打動,于六年(前356年)拜商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6年后,遷都咸陽,標志著強盛崛起的秦王朝向東擴展的決心,這里地處渭河臺地,具備豐厚的黃土,耕種簡易,且利于漕運。由渭河北岸古道,可以東出臨晉關,渡河可東至蒲坂,直取夙敵魏的腹地,由渭南古道,則可以東出崤山、函谷關,與中原諸侯爭雄。
商鞅前后兩次變法,核心內容即按照源于三晉的法家政治理念與變法經驗,增強秦國的“耕戰”之力。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商君考》中明確指出,編民為伍,彼此連坐之法,出自李悝《法經》;罷黜守舊勛貴出京,整飭軍備,沿自吳起;甚至變法之初,立木封金于都城南門,也是模仿吳起“南門僨表”.首先“廢井田,開阡陌”,改百步之田畝度量為240步,著重開辟與分配耕地,鼓勵墾荒,所以“開阡陌”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統一繳稅,終極目的也是將土地度量與戶籍徭役兵役管理“綁定”在一起。根據商鞅所撰《墾草令》,秦王還采納了其建議,招徠三晉之人,給予田宅和國人身份待遇,一則削弱了三晉帝國的人力資源和相應的農業生產和軍事動員能力,也使相當部分秦國男性青壯年可投軍入伍,增強秦軍的戰斗力。
商鞅變法之另一核心舉措,在于在秦國全境推行縣制。以往秦、三晉與楚設縣,多為邊境偏僻地區,軍事邊防作用為先。商鞅變法后,將秦國全境統一劃分為41縣,最高行政長官為縣令,秩級從600石至1000石不等,職責相當龐雜瑣屑,包括管理農業生產、管理糧倉、管理公府金錢、興發徭役兵役、鑄造兵器等?h令之下有縣丞和縣尉,合稱為長吏,是縣令的佐官,分別負責輔助管理政務,以及縣內軍事之職?h令與長吏之下,有廄嗇夫、皂嗇夫等職責明確的胥吏。縣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國家可以強力控制編戶齊民,予取予求,賦稅、兵役、徭役悉出于編戶。
戶籍編制和授田之法的最終目的,在于驅民為戰,對外擴張,而商鞅變法中實行的軍功爵制,則是軍事組織動員的強心針。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夢睡虎地的秦簡中,亦有《軍爵律》兩條,分別規定了軍功賞賜的具體政策,戰場得敵人首級一,就能賞爵一級,為五十石之官;斬兩首者爵二級,為百石之官……可謂簡單直接,通曉民心。軍功爵制的推行,也有力促進了秦王國的社會轉型,使得周代貴族賴以維系統治的“禮樂”教養更加失去了意義。發達的軍事組織與官僚制度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與互相促進性,使得萬民在一條統一的起跑線上接受自上而下的統一指揮,協調行動。
隨著變法各項措施雷厲風行地推行,秦國的國力迅速增強,東進拓疆,建立霸權成為孝公和商鞅關注的核心問題。東進,就必須徹底摧毀秦的宿敵魏國,也許在商鞅內心深處,他一直沒有忘記魏惠王對他的冷落與忽視,而讓魏國付出霸權旁落、疆域縮減、軍力被毀的代價,則是最好的復仇。他游說秦王說:“秦與之魏,譬如人之有腹心患,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公元前354年,趁著魏趙大戰邯鄲之際,秦軍東進,元里一站大獲全勝,斬首7000,奪取了少梁,這是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外戰大勝。兩年后,商鞅晉升大良造,再次趁著魏國爭霸中原,無暇西顧之勢,率大軍穿越河西,奪取了魏國的舊都安邑,并進而攻陷魏國防秦重鎮固陽。
曾經輕視商鞅的魏惠王,終于嘗到了悔之莫及的滋味。公元前344年,他派出使節前往宋衛鄒魯等國之間,試圖建立聯盟,集各國之力聯盟伐秦。然而,這次表面上聲勢浩大的反秦聯盟,卻被洞悉魏惠王心理的商鞅輕松破解。他告訴孝公:獨立抗擊聯軍是下策;請齊楚等與魏國有隙的東方大國發兵來救,是中策;上策則是先以利害分歧破魏組織的反秦聯盟,再設法令齊楚等國自行伐魏,這樣秦國不僅自身無損,還可以再次趁魏國交困之際出兵收復河西之地。魏惠王居然在親身涉險的商鞅游說下,吃下了秦國支持自己稱帝這枚空心湯圓,計劃聯合燕國伐齊楚,興沖沖地“故身廣公宮,制丹衣柱,建九?,從七星之?”,閉門過起了皇帝癮,結果引發東方六國眾怒,先是在桂陵之戰中敗給齊軍,喪師10萬,又被商鞅率秦軍趁火打劫,大將公子?被俘,失去了河西之地。
凱旋而回的商鞅,達到了其事業與威望的頂峰,秦孝公親去東郊迎接凱旋之師,同時兌現了自己“有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諾言,將商鞅“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然而,正在商鞅達到自己政治生涯與理想抱負巔峰之時,滅頂之災也悄然降臨。一位名叫趙良的官員曾拜訪商鞅,當商鞅洋洋自得地讓他比較自己與曾經的穆公賢相百里奚哪個功勞大時,趙良說,百里奚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而商鞅卻在封地南面稱君,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用刑罰懲處反對變法的太子師傅。一旦出巡,則前呼后擁,車馬眾多,衛士們弓上弦,刀出鞘,實在不是長久之計。趙良進而說,商鞅的權勢表面上炙手可熱,實則除了秦孝公的支持外別無依托,如同日光下的朝露。他進而勸告商鞅其將十五邑封地交還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以自保。對趙良的建議,商鞅自然嗤之以鼻——5個月后,公元前338年,45歲的秦孝公驟然去世,新君太子駟剛繼位,嗅到了政治風險改變的朝廷諸臣馬上就將矛頭指向了孤立的商鞅,一場腥風血雨的政治清洗立刻拉開了序幕。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秦惠文王絕對不會允許臥榻之旁還有商鞅這樣位高權重且有宿怨的前朝舊臣,曾因反對變法而受到文身等肉刑的太子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立刻勸告昔日的學生不要養虎遺患,于是商鞅被收繳了相印與兵權,逐回封地。不僅如此,惠文王又借口商鞅離行之儀禮形制太過奢靡,有越制非禮之罪,索性宣布其為罪臣叛黨。窮途末路的商鞅在奔魏未果的情況下,只得暗自逃回封地起兵,作孤注一擲的抵抗。最終被惠文王所派大軍擊敗,被執于鄭國境內的澠池,慘遭車裂處死。
商鞅雖死,但其變法卻已在秦國牢牢生根,所謂“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秦國已經如同一列呼嘯的列車,完全在他設計的旨在富國強兵的法家政治軌道上隆隆前行。商鞅以后,各國客卿依舊源源不斷涌入秦境,出自三晉或與三晉之學有淵源者眾多。在其他秦代“四世而霸勝”前來助力的主要客卿中,韓非是韓國貴族,尉繚來自魏國,黃留珠在《秦客卿制度簡論》中做過統計。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六位國君統治期間,“先后擔任秦國相國要職的共有22人,其中18人是受人推薦的客卿,張儀、公孫衍、范雎、李斯……秦國遂成為戰國時代外籍布衣將相最為密集的國家,也就此奠定了自己統一六國、合并天下的基礎”.
商鞅變法的意義分析四: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中央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方便了稅收和交換。 商鞅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故先鼓勵生產令國家富強,另一方面,則推行軍國主義,強化戰斗力。而變法的推行則依賴法治,藉此也加速中央集權。在文化方面則認同中原文化,以便日后統一中原。
秦國內政上軌道后,商鞅便向外圖謀,秦以往曾被魏奪去河西之地,令其勢力不得不退到洛水以北,且魏于河西設郡(以重兵防守),更對秦造成威脅,商鞅遂乘魏、齊交兵之際,出兵魏國收復河西之地,更兵臨魏都城安邑,獲空前大勝?梢娚眺弊兎ㄊ骨刂肆Α⑽锪愿蛔,確能于戰爭中孕育有利條件。
商鞅變法的意義分析五:
。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4)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為秦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商鞅變法的意義分析六:
1、積極影響:商鞅變法的成功,以法律形式廢除了奴隸主貴族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最先進的強國,為統一六國打下基礎;商鞅主張法家思想,也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2、消極影響:商鞅變法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世也有消極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8673.html
相關閱讀: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過秦論-賈誼
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