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三國史:諸葛亮想要北伐滅魏 基本沒有可能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 克。”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發動北伐曹魏的戰役,共有五次,但未取得重大勝利;而曹魏也曾發動反擊 戰,但不成功。最后以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終結。

從《出師表》諸葛亮所提出:“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目標看來,北伐戰爭無疑是失敗,而從其實 際戰果看也并未對魏國造成很大的傷害,除第一次北伐之后魏軍派大軍常駐西北外未曾增派大軍御蜀,而蜀

軍自己卻疲于征戰,雖然未對自身造成損害,然其戰略謀劃之失誤可見一般,并且多次攻伐雖牽制部分魏軍,同時也加大了魏軍的警戒, 之后司馬懿的屯田的政策也成為魏軍抵御蜀軍進攻與討伐蜀國的經濟基礎。從整體而言,北伐這個戰略本身并

無失誤,然而由諸葛亮實施時卻出現許多戰略錯誤,如長期與魏軍對峙,運量不濟等,進攻目標選擇上前后混亂毫無焦點,甚至從未進逼 過西北最為富庶的長安,反而著眼于其他較為的荒涼地區。所以總體來說北伐是完全失敗的一系列軍事行動,

雖然相對于魏軍獲得了更多的戰術勝利,然而整體戰略落后許多,后人評價多以魏軍不和諸葛亮應戰來贊譽其才華,然而須知戰爭不是一 味的進攻敵方軍隊,而是以戰略目標為第一位,魏軍御敵旨在使其退軍,不與其應戰是戰略方針,在司馬懿和

諸葛亮第一次交火前就已定下,后來蜀軍大敗魏軍并不是其固守的原因,若沒有此次戰斗勝利,魏軍依然會固守,而諸葛亮除此就再也無 豐碩的戰果,難道就以此一次戰斗就可以認為諸葛亮是神人嗎?難道就以魏軍一個正確的戰略方針來批評司馬懿

無能嗎?

以上為陳壽所著《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一段話,也是歷來用以說明諸葛亮武略不如文才(治國理政)的主要依據之一。歷史上諸葛亮 的軍事才能的確沒有象《三國演義》小說中那般神乎其神,但是諸葛亮為三國時期最杰出的軍事家之一也是毋

庸置疑的。陳壽對諸葛亮的這段評價,我們需要考慮他寫作時的客觀環境,即其時陳壽已是司馬西晉朝廷中的一個舊蜀漢降臣,受皇帝之 詔來編撰漢末三國這段的斷代史;而蜀漢政權(創建者及核心人物)及諸葛亮本人自后漢至三國始終是曹魏集團的

政治死敵,其互相敵對的程度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漢賊不兩立”(即“不共戴天”是也);司馬氏為曹魏集團中后期的統治勢力核心人物,司馬昭 時期滅掉蜀漢(果然是“漢賊不兩立”,最后結局是“賊”滅“漢”),到司馬炎更是取曹魏皇帝而代之

建立了西晉政權。作為陳壽一介降臣,由于蜀漢滅亡而叩頭于司馬西晉皇帝的御座之下,無法不戰戰兢兢、小心謹慎;更尤其是編撰史書這 種事情,在封建皇權的高壓之下歷來是要絕對避免“以古諷今”。諸葛亮與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在長安以西的

對于魏延的“子午谷之謀”,諸葛亮傳中并未有記載,而《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中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 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之語。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因為蜀漢國小力弱,全國

的總兵力也沒有幾個“萬人”(演義小說中諸葛亮伐魏動輒出兵“三十萬”基本上只能看做是演義),因而諸葛亮對于魏延“異道”的建議始終認為 是風險大于收益,所以才“制而不許”。從軍事斗爭的歷史看,出奇制勝的戰例不在少數,更是軍事

博弈中以弱勝強的重要手段之一。諸葛亮在臨陣用兵上的謹慎導致其只一味地以正面進攻作為對敵軍事斗爭的手段,不能在戰略、戰役上 采用出其不意的打擊手段,或可視為諸葛后期用兵在軍事戰略上的失策之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8704.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