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生于隋開皇十七年(598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李世民青年時期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戰功卓著。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逼迫父親高祖李淵退位而登基,成為唐朝的第二個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間,以文治理天下,以武開疆拓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輝煌的“貞觀之治”,并以此名垂青史。
據《新唐書?太宗子》、《舊唐書?太宗諸子》及《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等史書記載,唐太宗共有14位兒子,21位女兒;可謂子女繁多,人丁興旺。但是,太宗諸多子女的命運又如何呢?
先來看太宗的兒子們。從壽命上看,十四子中,第二子、第十一子及第十二子未成年,早亡;其余大都是在青壯年時期亡故,壽命最長者也只有60出頭。從亡故狀態方面看,除早亡的三位以外,其余十一位王子,第九子李治繼位為高宗,55歲時病亡,屬于善終;第十三子趙王李福36歲病亡,也屬于善終。另外九位未得善終,死亡原因為陰謀奪位或謀反。
太宗的二十一個女兒,除早夭的四位公主以外,大都經歷坎坷,壽命長的不多。高陽公主、巴陵公主兩人因“房遺愛謀反案”被賜自盡。
十四子:
1、太子李承乾:生于武德元年(618年),母親是長孫皇后。太宗即位后,于武德九年十月被立為皇太子,當時才八歲。承乾少年時,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兒,識大體,有決斷,太宗非常寵愛、器重他!缎绿茣飞险f:“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在諒暗,使裁決庶政,有大體!钡悄觊L以后,患有足疾,行走不便,心生自卑感。并開始聲色犬馬,還寵愛一個孌童,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稱心,經常奢靡無度。他唯恐父親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的勸勉不耐煩,甚至曾派人刺*殺規勸自己的老師。同母弟弟李泰一直有奪太子位之念,兄弟交惡。后來太宗知道他的不良所為,處*死了那個孌童稱心,父子關系也急劇惡化。
貞觀十六年,承乾被控企圖效行玄武門之事奪位,事敗,依律當斬,太宗不忍心殺親生兒子,極力保全。貞觀十七年,承乾太子位被廢,充軍到黔州。貞觀十九年郁郁而終,年二十六歲,謚愍王。太宗心情悲痛停朝一天,以國公的規格舉行了葬禮。長子未得善終。
2、楚王李寬:母不詳!杜f唐書》: “楚王寬,太宗第二子也。出繼叔父楚哀王智云(太宗五弟)。早薨!币簿褪钦f,即便他活著也沒有爭位的資格了。死后追贈楚王。
3、吳王李恪: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生于武德二年(619年)!秲愿敗酚涊d:“吳王恪,太宗第三子。少善騎射,太宗甚愛之!必懹^十七年,太宗廢了長子李承乾的太子位,改立長孫皇后所生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隨后又因擔心李治“軟弱”,認為李恪各個方面都很像自己,《舊唐書.太宗子》說:“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因而又想改立恪為太子,遭長孫無忌而反對作罷。長孫無忌由此深為忌憚李恪。
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發生了房遺愛謀*反案,房遺愛為求免死,按照長孫無忌的心意誣陷李恪謀*反。李恪臨死時大呼:“如果社稷有靈,長孫無忌將遭族滅!”年約三十四歲!洞筇菩抡Z.》記載“高宗即位,房遺愛等謀*反,敕無忌推之。遺愛希旨引恪,冀以獲免。無忌既與恪有隙,因而斃恪。臨刑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若宗社有靈,當見其族滅!”后被追封為郁林郡王。第三子未得善終。
4、魏王李泰:母親是長孫皇后,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喜愛文學,書法尤工草隸,收集圖書逾萬卷,是當時的書畫鑒賞名家。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是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數種史書均有記載,《舊唐書》:“魏王泰寵冠諸王。”《新唐書》:“王為陛下愛子!薄秲愿敗罚骸鄙顬樘谒鶒。“
按照慣例皇子成年后都應該去自己的封地,不能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也就是說可不去外地赴任。也正因為這樣無盡的溺愛,讓李泰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只要把親哥哥承乾拉下了馬自己就能登上儲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終還是選擇踏上了一條注定無法回頭的路。后來李泰涉嫌與太子爭位,太宗為了達到讓嫡子們共存,只好采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今鄖縣)。太宗仍然牽掛如初,后來進封李泰為濮王。弟弟李治繼位以后,對這位兄長優遇有加,《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九》:“車服羞膳,特加優異”。但是,李泰心情郁郁,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鄖鄉,享年33歲。第四子未得善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9084.html
相關閱讀: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