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個具有毀滅氣息的男人,他是戰場上的魔王,他帶著猶如鬼煞的秦兵殺戮著整個戰國!戰國的戰場將為他戰栗,這就是猶如魔神般的人——殺神白起。
白起是戰國中的傳奇人物,便是在現代,他也有著戰神、殺神等美譽。白起一生領兵打仗無數,以秦國一國之兵力征戰于六國之間,在期間殲滅了六國軍隊一百余萬,攻占了六國的大小城池七十余座。而且他的能力使他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未嘗敗績。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也是戰國時最顯赫的大將,征戰沙場三十余載使他的聲名大盛,六國的軍隊對他是聞風喪膽。史書上有確切的記載:所有的國家都不敢與秦戰,后面加了一個注釋,就是因為秦人有此將軍!這就是他在戰國時所擁有的威名,畢竟像這種可以使敵軍心中無法升起一絲的戰意的將領,在戰爭史上是很少見的。他為秦國平定六國而統一天下的大業立下了不世之功。
白起打仗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他指揮的戰爭規模與殘酷在后世也是鮮有能比者。白起有三個作戰特點,第一個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于進行野戰的進攻,每戰必求殲敵。這是白起在三個作戰特點中最為突出的特點,他運用起圍殲戰術作戰,在戰爭史上可是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于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是在于戰國這個時代,能主張打殲滅戰是非常難得的。第二個是為達殲滅戰目的而主張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進行窮追猛打,比較之孫武的“窮寇勿追”更進一步。第三個是很重視野戰的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筑壘阻敵,并防其突圍。此種以筑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白起的功績在當時更是無人可相較之,在伊闕之戰中斬殺韓魏聯軍24萬,此戰役是在白起任左更時所發生,他出兵攻韓、魏,采用避實擊虛、各個急迫的戰術全殲了韓魏聯軍于伊闕,斬獲了敵軍首級二十四萬,俘虜了大將公孫喜,攻險了五座撐持。其后更是大破楚軍,攻入了楚國國都郢,迫使楚國遷都。在長平之戰一舉殲滅了趙軍四十五萬人,開創了我國戰爭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他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了武安君,全靠他的卓越功績。因他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所以使他殺神、戰神等外號更盛了。
關西大將,一戰成名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這句話,或許正是源于白起。白起是今陜西眉縣常興人,當年這里是秦國關西故地,百姓與羌、胡等族雜居,崇尚勇武、精于騎射。
白起的檔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史書上沒有關于他的任何記載。公元前294年,在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白起第一次亮劍,以左庶長(相當于中級將領)的身份指揮新城之戰。他一戰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此時,距離商鞅開啟的變法時代,剛剛50余年。接下來的37年,秦國進入了白起的征戰時代。
公元前294年,秦國試圖打開進軍中原的大門,準備派兵打伊闕(今洛陽龍門)。經魏冉推薦,秦王命左庶長白起率兵東征。白起領命,率軍出發,秦軍進至伊闕,發現韓、魏兩國已組成聯軍在此把守。韓國和魏國的軍隊,以公孫喜為主將,率領二十四萬大軍據守伊闕迎擊秦軍。
伊闕是韓、魏相聯的地界,是兩國的門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當時的秦國軍隊數量不及聯軍的一半,且有利地形已被聯軍占據。白起到達伊闕之后,沒有急于求戰,而是把軍隊駐扎下來靜觀對方軍隊的變化。
次年,秦國升白起為左更。此時白起已經看出韓、魏兩軍的弱點,他們相互觀望,誰也不愿率先出擊,而是設法保全自己。白起抓住這一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國軍隊,而以秦軍的主力突然向魏軍發起猛烈進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5389.html
相關閱讀: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百里奚
過秦論-賈誼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