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揭開一代錚臣魏征的為官之道:不做忠臣做良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忠臣,《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忠于君主的官吏”;蛘呖梢哉归_來說,忠臣就是以君主的利益為最大利益,為了維護君主的最大利益不惜遭致殺身之禍而冒犯君主的官吏。中國封建體制綿延兩千多年,在儒家“君臣父子”的禮教觀念束縛下,我們的傳統意識里已經有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忠臣情結,那就是對忠臣的頂禮膜拜。然而,忠臣并不等于良臣,因為忠臣所做的事,不一定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有利,甚至對君主有利。魏征,這位為“貞觀之治”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在歷史上已經有了那么多忠臣榜樣的情況下,身為朝廷上的一名高級官吏,提出了“不做忠臣做良臣”這般石破天驚的見解。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什么是忠臣、什么是良臣的問題時說:稷、契、咎陶這些人是良臣,龍逢、比干這些人是忠臣。能讓自己獲得美名,輔助君主獲得尊貴的聲譽,子孫相傳,福祿無疆的臣子就是良臣;自身遭受殺身之禍,又陷君主背上殺戮忠臣的惡名,使小家和國家都遭受損失只留下空名的臣子就是忠臣?v觀魏征的一生,他確實如己所言,不做忠臣,而是一位十分稱職的良臣。

  一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有一些理念是很有意思的,諸如有“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的勸告,也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訓誡。在這里,“良臣”和“忠臣”顯然不能互換,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內涵。能擇主而事的臣子,是以自己為中心,以能否施展自己的才華造福于民、造福于社會為目的;不事二主的忠臣,則是以主子為中心,至于主子的作為是否有利于社會、有利于百姓,最多也只是忠臣在效忠主子前提之下的考慮。魏征,就是一個把社會、把百姓置于人君之上的良臣。在他的早期政治生涯中,不僅事過多主,而且對每位主人都恪盡職守、態度從容。

  魏征,字玄成,公元580年出生于鉅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一個低層官員家庭。他的父親叫魏長賢,任過北齊朝屯留的縣令。魏征小時,家道中落,但貧困的生活并未給他造成不良的影響,相反,他落拓不羈,胸懷大志,寧愿出家當道士,也不愿從事普通的謀生之業。他極喜讀書,眼見著天下漸亂,因此特別專注于如何經營天下的學說。

  隋煬帝大業末年,天下群雄紛起。時任武陽郡丞的元寶藏,起兵響應奪取了瓦崗軍領導權的李密,征召魏征為書記官,這樣,魏征也就參加了瓦崗軍。李密在隋時做過官,是因不滿意所當的宿衛侍從這一職務,稱病自免,閉門讀書,之后參加瓦崗起義軍的。他每次見元寶藏給他的報告,都贊不絕口,一打聽,全是魏征寫的,于是就將魏征召到了身邊,魏征也就從元寶藏的手下變成了李密的手下。魏征到了李密手下后,即向李密提出了10條建議,然而,李密雖然認為這些建議新奇卻未能加以實際運用。后來,被李密打敗了的隋軍將領王世充卷土重來,在洛口一帶攻打李密。因才打敗過王世充,李密軍上上下下都不把王世充放在眼里。魏征分析了敵我情況,但因職位低,只能向李密的長史鄭?建議道:魏公(李密)雖然很快取得了勝利,但驍將銳卒死傷過多;軍中府庫空虛,對有功的將士又未給予賞賜,戰士們求戰的心情并不積極。從我軍目前這兩方面的情況來看,是難以抵擋王世充的。因此,我軍正確的應敵之策,是深溝高壘,跟敵人打持久戰。要不了十天半月,敵人糧盡,只能退兵,那時我軍乘機追擊,必勝無疑。況且東都已無糧食,王世充走投無路,此番來攻是下了決死一戰之心的。窮寇難以爭鋒,請轉告李密將軍不要貿然與之交戰。不料鄭?對魏征這一建議竟然嗤之以鼻,說道:你的這一建議,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征想不到會遭此當頭一棒,憤怒地說道:這是打敗敵人的奇謀深策,哪里是什么老生常談?說罷,拂袖而去。而這一戰,未聽魏征建議的李密果然大敗。

  李密兵敗,轉投唐高祖李淵。魏征服務的對象,也就從李密變成了唐王朝的統治者。魏征到了李淵手下后,卻很久都沒有得到建功立業的機會,于是毛遂自薦,請求到山東黎陽去招降尚未歸順的瓦崗軍?部。李淵同意了魏征的請求,并給了他一個秘書丞的銜頭。當時,李密的舊部徐世?還擁有不少人馬,控制了東抵海濱、南臨江淮、西至汝州、北達魏郡的廣大地區。魏征來到梨陽,首先致書徐世?,幫助他分析了形勢,指出瓦崗軍處于兵家必爭之地,王世充東略之心不死,竇建德南謀之力待舉,徐世?孤立無援,必不能持久。魏征又分析了天下大勢,指出天下必將為李淵所有,徐世?只有盡早歸順,才可保平安富貴。這封信寫得邏輯縝密,文情并茂。徐世?得信,即率隊歸順了李氏王朝。徐世?后來被李淵賜姓李,其所部成了李氏爭奪天下的勁旅,為李氏最終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魏征在這次招降中,兵不血刃就收了不少瓦崗舊部,展示了他過人的才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2208.html

相關閱讀: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