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察舉制是什么含義?漢代如何通過察舉選拔官員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時間是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舉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到春秋戰國時,統治階層改革舊有制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眾的人。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制度」,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干、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到秦代則以「辟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但這些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

  到了漢代,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為「察舉制」。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莸、呂后(二人執政時間為公元前194-前180年)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漢代察舉制度,嚴格地說是從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并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其后,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考試是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被舉者經考試后,由政府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隨著考試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發展成「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實行了1,300年之久,成為中國重要的選官制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4989.html

相關閱讀: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