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逸才范蠡襄助越王勾踐擊滅吳國后,并不貪戀近在咫尺的榮華富貴,而是巧施妙計離開勾踐,攜風華絕代的美人兒西施乘一葉扁舟飄然而去,從此退隱江湖,不知所終。這則亦真亦幻的浪漫傳聞如此深入人心,可謂觸到了人內心最柔軟之處,以至于人們將之視作信史而傳頌至今,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之事了。
那越王勾踐亦非等閑之人,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臥薪嘗膽,受盡奇恥大辱,只為一雪國仇家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善于吸納別人意見的勾踐在范蠡、文種等高人的幫助下終于滅了吳國,也算沒白作階下囚,沒白睡柴火堆,沒白舔豬苦膽。范蠡不愧是幫助勾踐滅掉吳國并殺掉吳王夫差的首功之臣,沒有他就沒有越國日后的輝煌。兩人為了同一個理想攜手奮斗長達四十余年,彼此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公元前473年,另一位奇人,吳國謀臣伍子胥死于小人誣陷。越國最為忌憚的勁敵卻死于自己人內訌,令人唏噓,可見堡壘最易從內部被攻破。
心腹大患既除,人數并不占優的越軍遂放心大膽傾巢而出,一舉攻入吳都姑蘇城(一說闔閭城),吳王夫差含羞自盡,曾盛極一時的吳國灰飛煙滅。
楚雖三戶能亡秦,越甲三千必吞吳!勾踐知恥而后勇,范蠡、文種盡心輔佐,越國終于由弱變強,越王成為春秋末期赫赫有名的幾位霸主之一。
強鄰吳國已滅,夢想成真,到了該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了。范蠡跟著勾踐血里來火里去這么多年,如今大事已成,拜相封侯、論功行賞自是不在話下,多年的浴血打拼不就是為了這一刻嗎。然而,他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決定:離開勾踐,辭歸故里。40年的朝夕相處,范蠡對勾踐的為人看得十分透徹。那勾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勾踐是個為達目的決不罷休之人,甚至為此可以含垢忍辱乃至百忍成精,他身上雖有帝王的霸氣,但也算從善如流,對自己以及文種的話基本能聽從,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但此人也有帝王身上常有的刻薄寡恩的一面,說白了是個可以共患難,不能共享受的偏狹之人。這樣的人和他一起打天下可以,卻不能一起坐天下。既不能與之共富貴,日后必遭不測,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司馬遷對這段歷史作了如下描述:越滅吳后,勾踐命令將吳王夫差放逐到一個小島上,吳王羞愧自殺,臨死時他以袖遮面,哽咽著說無顏去見被自己冤殺的伍子胥。過于自信的夫差先是將勾踐縱虎歸山,后又任其積蓄實力、不斷壯大,今又聽信讒言自剪羽翼,可謂作死得死啊。
《史記》載:不久,“范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樂。子何不去?”范蠡到了齊地后飛信提醒老朋友文種速速離開越王勾踐,否則后悔都來不及了。文種見信似有所悟,于是稱病不朝。然而,文種到底沒有聽從范蠡要他火速離開勾踐的忠告,他內心仍然放不下對封妻蔭子的熱望,似乎對喜歡猜忌、陰鷲戾狠的勾踐還有所期待。他選擇了留下,只是說自己有病而久不上朝。不久,果然有人讒言文種將要作亂,越王賜他一把寶劍,暗示文種自裁,文種遂含恨自盡。
范蠡心細如發,未卜先知,遂得以全身而退;文種執迷不悟,貪戀富貴,不聽好友警示,終至一語成讖。到被逼揮劍自裁時,他一定懊悔不聽范蠡之言,然而已經悔之晚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9585.html
相關閱讀: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