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刺刀的故事:近戰肉搏中叱咤風云的冷兵器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56式沖鋒槍選擇了刺刀隱蔽在槍口下的設計

作為一種冷兵器,它誕生于熱兵器興起的時代;它裝載在熱兵器的前端,一直是別人的嫁衣裳;不用時,它退居人后,深藏不露;一旦需要,它又會立刻鋒芒畢露,閃耀凜凜光芒;數百年看來,它雖未受到重視,卻一直在戰場上,特別是在近戰肉搏中叱咤風云--這就是刺刀。

為戰爭而生

刺刀,是裝于單兵槍械前端用于刺殺的鋒刃兵器。現代軍用刺刀的發展起源于16世紀的歐洲。大約在1640年前后,刺刀作為滑膛槍手的自衛武器,創制于法國巴榮納城。此后,歐許多國家都以該城的名稱稱呼刺刀。英文中的刺刀一詞,就是法文Bayonnetts演變而來。但是,以現代的眼光看,這種刺刀造型更接近于阿拉伯男子的配劍。

當時,火藥剛開始應用于戰爭。部隊常以火槍步兵與長槍步兵為作戰主力,其戰術是以火槍兵配合長槍兵,一面射擊、一面裝填,一面以方陣緩慢前進。但當時的火繩燧發槍每次射擊后,必須花上近2分鐘的時間才能完成再裝填動作,到了短兵相接后,一次只能射擊一發的火繩槍就用途有限了。而長槍步兵長達二米的長矛在近距離作戰中也功能有限。更慘的是,當時的歐洲人毫無徒手搏擊、格斗的技藝訓練,完全靠蠻力。身高體壯戰斗力就強,反之則弱,這樣的混戰無異于群獸相斗。而適于近戰的指揮刀、佩劍,則因象征著身份一地位,只有軍官才能擁有和使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便于攜帶、短小精悍的冷兵器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刺刀。刺刀的出現,使火槍步兵在最后一輪的齊射后,仍然可以用刺刀進行近距離肉搏。長槍步兵也可根據情況使用長矛或短刀進行貼身戰斗。對指揮官而言,“上刺刀”的口令,就相當于沖鋒的號令,是戰斗進入最慘烈高潮的標志。

在刺刀的軍事用途發展上,有一位貢獻良多的人,他就是17世紀的一位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他下令全國武裝部隊全面佩掛刺刀,并命令這樣配備的部隊出征丹麥、波蘭與俄羅斯等國。盡管這位熱衷改革武器的國王最后戰死于征途中,但瑞典武裝部隊佩持刺刀的威武形象,已令整個歐洲眼前一亮。一時間,歐洲各國部隊紛紛仿效,打鐵業空前興盛。刺刀改善了當時歐洲的戰術,使戰場上的血腥味空前擴大了。

刺刀的演變

現代刺刀大都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在槍支上的固定部位也有兩種:一種是在槍口附近折疊,不用時隱蔽在槍口下,使用時伸出;一種是可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便于攜帶的分離式。從拿破侖時代開始,各國早期的步槍刺刀在都選擇前者。這樣刺刀通常較長,殺傷力也非常可觀,對攻擊型部隊而言,十分實用。因此,時至今日,許多國家的作戰部隊仍然采取這種設計。我國的56式沖鋒槍,就選擇了刺刀隱蔽在槍口下的設計。

刺刀刀刃各類較多,按刀體開口可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四種。按現代的標準而言,早期的刺刀其實應歸類為突擊刀或戰斗匕首。它多呈劍形,且無刺刀座,刀長約30-60厘米,并有木質錐形刀柄,用于插入槍口。但一旦插入滑膛槍口,槍就不能射擊;插得太緊,則不易拔出;若是太松,不是掉落,就是刺殺時無法從敵人身上拔出,留在敵人身上;而火槍的喇叭形槍口也不適合加裝刺刀座。1688年后,這種弊端百出的刺刀逐漸被由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工程師沃邦研制的套在槍口外部的套筒式刺刀所取代。

17世紀末,在歐洲一些國家,刺刀已完全取代了長矛。長矛手便從歐洲軍隊編制中消失了,冷兵器退居到次要地位,從而引發了一場戰略戰術的大變革。為了一物多用,1750年以前就陸續出現了一些靈具其他功能(如匕處、鋼鋸、剪刀等)的多用途刺刀,后來又出現了靠彈簧卡榫固定在槍口側方的刺刀。1855年起,這種刺刀成為許多軍用步槍的制式刺刀。

20世紀中葉以后,隨著步槍本身的自動化和戰場上各種火力密度的增加,白刃戰顯著減少,刺刀的戰斗作用和地位也隨之下降。但是刺刀作為一種面對面的兵器,在軍隊中仍然不可或缺。當代軍用刺刀的研制和發展趨勢是,刀身較短,多采用分離式,更加強調多用性。如蘇聯AKM自動槍配用的刺刀,不僅可以當匕首和鋼鋸使用,其刀鞘和刀體還可組合成剪刀,用于剪鐵絲網,由于刀柄和刀鞘是用絕緣材料制成的,也可以用來剪斷高壓電線。

血腥的使用

裝載刺刀的目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刺刀的研究和制造主要以是小的體力消耗來獲取最大的效果為目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7035.html

相關閱讀: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