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看過《圣經》。前些天偶然看到一本小冊子上引用了它上面的一個故事:古代巴比倫人決心建造一座通天塔。這件事觸怒了上帝。上帝想使這些夢想上天的人不和,在如何建造通天塔的問題上爭吵不休。結果,使這件事成了泡影�,F在,中國人接過了巴比倫人沒有實現的理想。那個愚弄巴比倫人的上帝又不存在了。
胡耀邦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黃景鈞,原題:胡耀邦和華羅庚的“肝膽相照”情
“一位普通的明白人”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中國正經歷著一場空前的災難,華羅庚也受到了沖擊,辦公室被抄,數據被封。
一個深秋時節的晚上,華羅庚在新街口外大街北太平莊的住宅來了一位客人,他們隨即坐在客廳的一張方桌旁傾談。隨著談話的深入,兩人越來越湊近到桌子的一個角上。
“你可否談談這幾年來到烏蒙山區、大渡河畔、白山黑水,把數學應用于實踐的情況和體會?”
客人誠摯、關心、支持和細致入微的態度感動了華羅庚,他覺得有千言萬語要對客人講。
華羅庚以后在文章中說:這位客人就是啟發我們到生產中去找問題、以主人翁的態度去搞工作的人———那是一位普通的明白人———胡耀邦同志。
華羅庚向胡耀邦同志說起了他的經歷和變化。他說自己是一個單科獨進、自學出身的人,數學可以說是學了一點,而其他學科可以說沒有經過系統學習。他羨慕那些受過系統教育的人們,數理化、天地生都有起碼的常識。
華羅庚向胡耀邦同志說,到實踐中去,對他來說,這是不容易跨出的一步。但事實上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難,因為這是大家共同關心的事,與群眾有了共同語言,共同心愿,眾擎易舉,眾志成城,何況還有像今天和他坐在一起促膝談心,關懷他、鼓勵他、支持他、指引他的胡耀邦同志呢!
胡耀邦在靜聽著,不時提出問題。他們的情緒產生了共鳴,心里想到了一起,越談越細、越深。
胡耀邦突然提出一個問題:今后你的工作打算是什么?華羅庚脫口而出,提出了12個字:“大統籌,廣優選,聯運輸,大平衡。”胡耀邦同志沉默了片刻,看得出他在用心思索:“我贊成你的方向和到實踐中去找課題的道路。但是你所提到的12個字,能不能改動一下?其中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一切事物在發展,所以最后三個字可否改動一下?”
胡耀邦同志的態度平易近人,用的是商量的口吻,并且請他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和規律的角度來思考。于是,華羅庚回答:如果把“大平衡”改為“策發展”是否好一些?胡耀邦點頭表示同意。
后來在實踐中經過反復考驗、深刻演算,確實證明在經濟發展中,“策發展”比“大平衡”確切得多,積極得多。
“您的意見是正確的”
1978年3月,華羅庚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82年3月,胡耀邦同志來到中科院,參加了中科院工作會議,并在會上發表講話。華羅庚因為有重要學習任務,未能參加這次會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7038.html
相關閱讀: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