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牛李黨爭對白居易的影響 白居易對牛李黨爭態度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天寶十四載(77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范陽,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長期隱藏的各種矛盾終于白熱化,各種社會危機全面激化。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的國力、民生遭受了極大的摧殘。史載:“函、陜凋殘,東周尤甚。過宜陽、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編戶千余而已。居無尺椽,人無煙爨,蕭條凄慘,獸游鬼哭!(《舊唐書?劉晏傳》)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成為唐朝社會的三大毒瘤,唐王朝從此風雨飄搖,盛世不再。慘烈的社會現實,盛與衰的巨大反差使得詩人心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上古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說過:“詩言志!痹娙怂磉_的情感與其當時的政治背景有很大關系。要真正讀懂詩人的作品,必須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動機,理解詩歌所反映的詩人的“志”。 中晚唐的牛李黨爭是白居易所處的時代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許多文人都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使得他們的創作心態發生變化,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將感慨表達出來。在當時的文人中,白居易是比較特殊的一個。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考取進士;兩年以后,又應吏部試,并于貞元十九年(803)春以書判拔萃科登第,任校書郎,開始了他的仕官生涯,直到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

  白居易算是個長壽者,他經歷了唐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九個皇帝的統治。會昌六年(846)八月,白居易結束了七十五個春秋的漫長人生,與世長辭。他留下近百萬字的作品,其中詩歌約三千首,數量之多,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

  自二十九歲登第起,白居易的創作就同他的宦海沉浮緊緊系在一起了。他的詩歌,揭示出一位正直、進步的知識分子的心態,揭示出造就他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和那個階層的部分特質。從他的詩歌中,我們真切地了解到一個和傳統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唐人眼中的現實世界。

  一、關于黨爭

  牛李黨爭是中國唐朝后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宗派斗爭,也稱“朋黨之爭”!芭|h”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官僚集團;“李黨”是指以李德裕為首的官僚集團。牛黨大多是科舉出身,屬于庶族地主,門第卑微,靠寒窗苦讀考取進士,獲得官職。李黨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門第顯赫。他們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進入官場,稱為“門蔭”出身。從表面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庶族官僚與士族官僚之間的斗爭,實際上兩黨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兩黨分歧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什么途徑來選拔官僚。牛黨多科舉出身,主張通過科舉取士;李黨多門蔭出身,主張通過門蔭取士。李德裕認為,公卿子弟從小就熟悉官場,容易掌握做官的本領。二是如何對待藩鎮。李黨主張對不聽朝廷命令的藩鎮用兵,以加強唐朝中央的地位;牛黨則主張姑息遷就。

  兩黨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還牽扯進個人的恩怨。牛僧孺、李宗閔因評論時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貶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兒子,因此雙方結怨甚深,一旦大權在握,就排擠打擊對方。唐穆宗長慶年間(821年-824年)牛僧孺做宰相,就把李德裕排擠出朝廷。李德裕任西川節度使時,接受吐蕃將領的投降,收復了重鎮維州(今四川理縣)。牛僧孺卻意氣用事,強令把降將和城池交還吐蕃。唐武宗時(公元841-846年),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閔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唐宣宗即位,牛黨成員白敏中任宰相,牛黨又紛紛被重新啟用,李黨全遭罷斥。李德裕被趕到遙遠的崖州(今海南三亞西北),不久憂郁而死。這場統治階級內部的宗派斗爭,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危機。

  從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列舉的大量史料可以看出,這場斗爭,乃是統治階級內部重門第禮法的舊士族階層,同由進士科第出身的中小地主階層之間的爭權奪利的斗爭。在宦官擅權,左右著皇位的廢立及政局國策的中晚唐時期,由于“外朝士大夫黨派乃內廷閹寺黨派之應聲蟲,或附屬品”①,從而更加劇了這兩種對立的政治勢力之間的排擠和傾軋,使得這一時期的政局變幻,出人意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7047.html

相關閱讀: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