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自古就有“求賢”的優良傳統。春秋時代,齊桓公想富國強兵,請教管子怎樣才能網羅天下英才。管子回答道:“對英才要禮敬褒獎,優待而不相欺。怎么個優待法呢?值五的給六,值九的給十,不可斤斤計較。”做領導最忌諱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權力傲慢待人,對人才像對商品一樣錙銖必較,值一塊的非得講成九毛九不可。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得到尊重,從人格到智慧,而待遇往往是尊重與否的表現。英才和凡人的區別,在于凡人沒有很大的抱負,拿一份工資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氣傲,不容易駕馭。管子深深懂得這一點,所以勸齊桓公出手要大方,從優養士,讓他感到溫暖,人格上尊重,事業上關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懷,則天下英才無不向往而來,精忠報國。
所以用人不要多,而要精。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唐太宗是吝嗇到家,又大方出奇。怎么個吝嗇法呢?他剛登基,讓房玄齡組建朝廷,特地吩咐“官不必備,惟其人”。也就是官不必多,不求齊備,核心是要得其人而用之。就這個原則,唐太宗從《詩經》《尚書》一直引用到孔子,乃至《史記》,叮囑再三,甚至說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貍腋下的白毛最為珍貴,比千張羊皮都貴。房玄齡深知唐太宗的心思,他組建的朝廷寧缺毋濫,減到不能再減,總共只有643人。
怎么個大方呢?就說馬周,一個禁衛將軍家里的幫手,唐太宗隆重接見,迎接的使者相望于道。一席深談,如獲至寶,馬上提拔,讓馬周到宰相府上班。一個沒有科考出身的貧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當差,夠大方、夠有氣魄吧?經過在宰相府三年的歷練,唐太宗任命馬周為監察官,委以重任。馬周還有點“不識時務”,被提拔后,他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先監察起唐太宗來,上表批評道:
1.太上皇住在城外,宮室狹小,太子卻住在城內中央之地,不足以示天下以大孝。
2.分封宗室,寵愛皇子,要是子孫不肖,怎么辦?應該磨煉他們。
3.陛下提拔戲子、馬夫當官,違背了用人的原則。琴彈得好,馬喂得壯,可以給他們賞錢,卻不能賞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1703.html
相關閱讀: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