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唐太宗李世民
據史料記載,李淵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淵家世顯赫,名應圖讖,隋煬帝對他十分猜忌,而李淵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韜光養晦、深藏不露,雖然早有異心,卻一直按兵不動。此間由于朝廷橫暴征暴斂,連年戰亂,搞到百姓民不聊生,到處都是農民起義,李淵趁機在亂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覬覦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煬帝還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監視李淵,在朝廷耳目眾多的情況下,李淵急需一個可靠的助手來幫助他。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溫大雅所撰《大唐創業起居注》是關于大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記載,而且他親自參與了起兵反隋的晉陽起兵,其記載具有較高的真實性。據此書所述,當時李淵身邊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為其它幾個兒子都不在身邊,所以他就將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輕勇武、血氣方剛,自然是李淵最為得力的助手。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淵受命南下針壓起義軍,北方突厥趁機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轄下的馬邑(今山西朔縣),隋煬帝大怒,派人囚禁了李淵,李淵非常惱火,便想起兵,但由于身邊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在河東,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絕佳時機,因此只得忍住。然而由于突厥的猖狂,隋煬帝下令赦免李淵,讓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機會,李淵便不會輕易放過,他馬上通知建成、元吉,讓他們立即準備起兵,于是李建成在河東招集英杰之士,李世民在晉陽拉攏強兵能將,下大力氣招攬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淵的女婿柴紹陸續到達太原。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淵讓晉陽命令劉文靜偽做了一份隋煬帝的敕書,在太原、雁門、馬邑等郡征兵。二月,李淵又趁叛隋而起的劉武周南下汾陽宮(今山西寧武南)之機,以防備劉武周為名,下令募兵。 與此同時,李淵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擊的后顧之憂。在做好這種種準備之后,李淵終于起兵反隋,由于他準備充分,謀劃精密,加上兵多將廣又個個驍勇善戰,所以一路上勢如破竹、威不可擋。他們很快攻破了西河城,進城后秋毫無犯,慰撫民眾,恢復舊業,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份,李淵以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負責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淵親領三萬人,誓師動兵,改易旗幟,開向關中,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推翻了隋朝的統治。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唐高宗李淵
由此可見,太原起兵的全過程,包括此前數年的苦心經營,都是李淵一手操辦的,他為大唐的創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王朝創立的主要功勞應該在他身上。而一直以來“陰結豪杰”、勇而有為的李世民,是得力的助手,是積極的配角。然而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正史中,事實卻發生了歪曲。
《舊唐書》記載,隋煬帝南巡江淮的時候,瓦崗寨農民起義正如火如荼,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李世民見有機可乘,便與劉文靜密謀起兵,并做好一切策劃和安排,待欲起事時才告訴父親李淵,李淵聞之大驚,只是逼迫于當時緊急的形勢,已經沒有商量的余地,于是不得不勉強聽從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書》、《資治通鑒》都延用了這種說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勞劃到李世民身上,李淵則成了消極被動的角色,從而使李世民成為起兵反隋、開創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矛盾,與李世民奪取帝位后重修史書有關。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殺死了親生哥哥李建成,這無論如何是不合乎道統和倫理的,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為自己的登基確立合法性,李世民決定制史官,撰修國史,于是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李世民在位期間一再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并為自己辯白道:“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齡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為“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唐玄武門復原圖
按照李世民的意圖,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費盡筆墨來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是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后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這樣,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水到渠成了。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降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于當時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為被動起兵,目的是為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淵是在隋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要“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于李世民維護統治。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而李世民之所以將起兵反叛加到自己身上,乃是為了強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這與他要求史官們在撰寫《太宗實錄》時,極力渲染他出生時“二龍戲于館門之外,前后三日才離去”的異象是一致的,在記述太原起兵的過程中竭力描寫他的謀略過人和勇武善戰,更是進一步印證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
這種說法多基于心理和邏輯上的推測,沒有太多的史實依據,權且可以當作一種另類的解讀。由此可見,李世民繼位后修改創業國史是沒有疑問的事實,而他之所以要修改國史,首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玄武門之變”的惡劣行徑,讓自己的繼位顯得光明正大,水到渠成,取得道統上的合法性,至于還有沒有其它目的,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判斷了。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皇帝是篡改歷史的元兇
自戰國以降,君王對待不合圣意,直筆寫史的史官和他們所寫的史書,處理的辦法比較簡單,即貶殺與焚燒。這種做法,雖然可以達到泄憤和毀書的目的,但記載君王功績的部分也隨之蕩然無存,這種做法顯然很愚蠢。于是,從唐朝中晚期開始,皇帝變聰明了,他們一改以往愚蠢野蠻的做法,開始按照自己的意圖和標準,對史官己經修成的史書進行篡改。
唐玄宗
大文學家韓愈在唐憲宗朝任過史官,在編撰《順宗實錄》時,由于對宮禁中事,直筆實錄,被叱之為“繁簡不當,敘事拙于取舍”,尤其受到宦官的攻擊,并向皇帝告狀說,《順宗實錄》不實。憲宗聽說史書有問題,大為不悅,即令人刪改。直至唐文宗上臺,仍下詔,令宰相路隨修改,理由是“《實錄》中所書德宗、順實朝禁中事,尋訪根柢,蓋起謬傳,諒非信史,宜令史官詳正刊去。”(《舊唐書.路隨傳》。其實,宦官所謂的不實,正是史官秉筆直錄了宦官們為禍朝廷的劣跡;皇帝所謂的信史,正是要史官對皇帝掩惡揚功,讓后人只知他們的英明偉大,而不知他們的過失惡行。這就叫做為尊者諱。由此可見,史官修史之難。
唐玄宗
韓愈雖然因修史遭受攻擊非議,畢竟還未因此惹禍。到宋朝就不同了,宋哲宗紹圣年間,文豪黃庭堅執筆撰修《神宗實錄》,因“誣謗不實”而獲罪,被貶為涪州別駕。主編呂大防與參預修史的范祖禹、趙彥若等人,也被牽連獲罪。所謂“誣訪不實”,其實是黃庭堅在《實錄》中直書神宗朝推行新政的某些失誤之處。可見“實”與“不實”的標準,是皇帝決定的。
唐玄宗
在唐宋時期,史官修史不合圣意,還只是史官遭貶謫,史書被重修,而到了明代,情勢更是大不一樣了。
朱棣
明朝篡改歷史的最大手筆是明成祖朱棣,此人在奪取帝位三個月后,為了抹去他起兵奪權的記錄,下詔重修《太祖實錄》!短鎸嶄洝肥墙ㄎ牡壑煸饰(朱元璋之孫,朱棣之侄)即位后,下詔由方孝孺為監修編纂的,始于朱棣起兵發難之前,終于其即將奪取帝位之時,歷時三年。史官們站在正統的立場上,對朱棣的記述多有貶斥。朱棣豈能讓自己起兵篡位的記錄流傳于后世?于是,他下令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命李景隆(三朝勛臣,后降朱棣)、茹常(降臣)為監修,翰林學士解縉為總裁,重修《太祖實錄》。并令解縉等人對建文朝的全部章疏進行清理,凡涉及“靖難”者,統統燒掉。李景隆、茹常都是建文朝的變節者,當然不可能秉持修史的原則操守。他們組織一班文史官員,大刪大改,搗鼓了八個月,便完事大吉,原來建文一朝的事實,都變成了附錄。書成之后,原來的《太祖實錄》即行焚毀。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不過,在這一批修史的官員中,也有具史家風骨的人。譬如,臨海人葉惠仲,他原任某地知縣,因有文名,在建文朝被征召入京,參與編修《太祖實錄》,書成后升任南昌知府。這次因重修《實錄》,再次被召。他本著史家的良知和修史原則,如實記載“靖難”之役,結果觸怒了朱棣,被滿門抄斬。后來,李景隆、茹常、解縉也分別因事獲罪,遭貶或下獄。生性多疑的朱棣,說由他們監修的《太祖實錄》“非信史”,便于永樂九年再次下詔修改。這次重修,耗時五年,刪除了一切對朱棣不利的記述,又增加了不少由他認定的所謂“史實”。書成獻上,朱棣“披閱良久,嘉獎再四”。一部由皇帝老爺認定的“信史”,就這樣流傳于世了。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帝王們帶頭篡改歷史,如此一來,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哪些屬于信史,哪些屬于偽史,有時還真是真假難辨。
李世民篡改歷史對后世的治史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自此,歷代正史收歸官修,像太史公一樣的個人修史,在原則上不被允許,稱為“稗史”,相關文簡不受國家的保護。而官修史書的最大弊病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一切以當局的利益為重,統一思想,刪益由人。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中國的史書自從收為官修之后,除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外,再未有散發生命力的作品。而之前,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未曾掩蓋歷史,司馬遷則是千古史筆千古文章,班固、范曄雖然稍遜也是直道而為,陳壽雖有私于魏也還未曾昧心刪改。自唐太宗開始,史家之風開始敗壞。
中國被篡改扭曲的古代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一、商鞅個人經歷的篡改
《史記》上說,商鞅由魏入秦,因為景監的推薦,才得以見到秦孝公。景監是什么樣的人呢?是個閹宦。但是,《裂變》的作者,為了使商鞅的偉大形象無可挑剔,不僅要把景監的閹宦身份隱去,還要把他描寫成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裂變》中,景監在秦孝公繼位前,已是打了十幾年仗的“前軍副將”了,而且是他為秦孝公發現了商鞅這樣一位杰出的法家,他自己也成為秦國變法的主要支持者?傊眺笔且粋高大全的人物,推薦商鞅的景監也必須完美無缺。
對于商鞅對秦孝公先講“帝道”,“帝道”講不通又講“王道”,“王道”講不通再講“霸道”的歷史事實,《裂變》的作者也予以否認。他說商鞅對秦孝公講“帝道”和“王道”(作者統稱為王道),都是為了試探秦孝公,看看他是否與自己的政見一致;若不一致,他將毅然決然地離開秦國!妒酚洝飞嫌浀煤芮宄眺痹诎l現秦孝公只對“霸道”感興趣時,對景監說:帝道和王道的實現,需要很長久的時間,秦孝公等不及;只有講可以速效的“強國之術”,才符合秦孝公的心意,但秦國從此不會有殷、周那樣的成就了。對這樣重要的歷史事實,《裂變》的作者根本棄之不顧。他無非是要把商鞅塑造為一個信念堅定的法家,而非班固所說的“挾三術以鉆孝公”的投機者。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變法初期,商鞅曾于一天之內,就在渭水邊處死囚犯七百余人。這些人具體犯什么法,史載闕如。《裂變》的作者卻說,他們都是因為私斗才被處死的。而更為荒唐的是,《裂變》的作者說,那些私斗的主犯,在即將行刑的時候,竟然大喊:“秦人莫忘,私斗罪死恥辱!公戰流血不朽!”而其他犯人也都“挺身而起,嘶聲齊吼: ‘私斗恥辱,公戰不朽!’”于是,“四野山頭的民眾被這聞所未見的刑場悔悟深深震撼,竟然沖動地跟著喊起來:‘私斗恥辱,公戰不朽!’”鑒于死刑犯們均已認識到自己是罪有應得,商鞅收回不允許家屬“活祭”的成命,下令:“臨行悔悟,許族人祭奠,回故里安葬。”這樣一來,那些犯案者的家屬,“沖進法場,大哭著向高臺跪倒,三叩謝恩”。
制造一個私斗的罪名,來為商鞅的濫殺開脫;還要編一個故事,說那些被處決的人,臨刑前都已認罪服法;連罪犯的家屬們對商鞅允許他們“活祭”臨刑的親人,都感恩戴德。更有意思的是,《裂變》的作者就此寫到,商鞅對那些死刑犯家屬的“三叩謝恩”很厭惡,說:“人犯臨刑悔悟,教民公戰,略有寸功。祭奠安葬,乃法令規定,衛鞅有何恩可謝?今后不得將法令之明,歸于個人之功,否則以妄言處罪。”這一方面是要表明,商鞅在執法問題上,完全是大公無私的;而另一方面,則是在為商鞅后來懲制不同政見者作辯護。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史記》上說,新法施行的第一年,反對的人很多;商鞅遂以太子犯法為由,對太子傅公子虔施以刖刑,對太子師公孫賈施以黥刑,因為這些人都是反對變法的;這樣一來,“秦人皆趨令” 了。錢穆先生認為,這件事發生的時間有問題。因為按年齡推斷,變法實施之初,太子(約生于公元前356年)尚幼,還根本沒有能力犯法!妒酚洝飞线說,公子虔后來又因為“犯約”,而被處以劓刑。錢穆先生推斷,所謂公子虔因太子犯法而受刑,應該是這一次。但這一推斷仍是有問題的,茲不論。問題在于,《裂變》的作者在采納了錢先生的說法之后,竟編造了一個有關太子在封地濫殺無辜的情節。這樣一來,對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用刑,都是他們罪有應得,而與他們是否反對變法無關,因為“秦法是誅行不誅心”的。不僅如此,《裂變》的作者還將公子虔說成是變法的主要支持者,并賦予他一個非常尊貴的身份——秦孝公同父異母的哥哥。惟此,商鞅又被塑造成為一個執法不論親疏的人物。
對于商鞅利用自己與魏軍主帥公子昂的舊交,騙公子昂前往秦軍大營議和,將公子昂俘獲,而后對魏軍實施偷襲,將其全殲的毫無信義的歷史事實,《裂變》的作者一概予以否認,并刻意設計了這樣的戰爭情節:魏軍主帥公子昂寫信給商鞅,請他到魏軍大營議和,決計在商鞅不同意退兵時,當場將他擒殺,然后一舉擊潰秦軍;而商鞅則將計就計,引公子昂率軍進入伏擊圈,明確告訴他自己從來不齒于跟像他這樣的人為友。有趣的是,當秦國收復河西,把被俘的公子昂釋放回國時,商鞅對公子昂說:“告訴你一個秘密。你我只是相熟,不是朋友,更非摯友。衛鞅放你回去,只是因為有你當權,對秦國有好處。記住了?秘密。”篡改歷史,還這樣“幽默”,實在讓人絕倒。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秦孝公死,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謀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在逃亡途中,商鞅連住宿都找不到地方。因為,按照新法的規定,旅舍如果容留沒有住宿證明的人,是要坐罪的。為此,他不禁感嘆道:自己制定的法令,竟讓自己不堪到如此地步!不得已,他又逃往魏國(魏此時仍保有河西部分地方)。但魏國人拒絕接受他,并不許他借道魏國逃往別的國家。走投無路之下,商鞅再返秦國,回到自己的封邑,發動自己的徒屬和邑兵造反,結果兵敗身死,尸首被車裂,而且滿門抄斬。對這些歷史事實,《裂變》的作者也一概不承認。在他的筆下,商鞅自始至終都不曾造反,而是挺身前往咸陽,自投羅網,決心以自己的死,來平息那些反對變法的世族的仇恨,并且暴露他們;同時,也是為了使新君惠文王能夠樹立起威望,使變法事業得以平穩地繼續下去。作者還說,當商鞅被被客棧拒絕留住時,竟仰天大笑,認為“新法如此深入庶民之心,也不枉了二?十年心血……他心里踏實——法令能超越權力,意味著這種法令有無上的權威和深厚的根基。要想廢除新法,便等于要將秦國的民心根基與民生框架徹底粉碎。誰有此等倒行逆施的膽量?”在作者的筆下,商鞅已脫胎換骨,從一個投君王所好的戰國策士,變為“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志士仁人了。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二、對商鞅變法的毫無歷史根據的美化
我們再來欣賞一下,看看《裂變》的作者究竟是怎樣美化商鞅變法的。
對于商鞅變法,《裂變》的作者主要強調的是兩點:一是實行軍功爵制,一是廢除井田制。作者認為,變法的這兩項措施的進步意義,一是使原來的奴隸(或稱隸農)改變了身份,成為自由民,而且可以憑借軍功獲得上升的機會;二是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富民強國的作用。而實際的情況是,按照這一軍功爵制度,戰士斬獲首級越多,不僅獲得的爵位越高,還可以按爵位獲賜耕地和力役;爵位達到一定等級之后,還能“賜邑”、“賜稅”,并允許擁有一定數量的仆役;不同級別的軍官,則按所率軍隊斬獲的敵人首級賜爵授官。顯然,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之下,有人會因為戰功而獲得爵位,以及耕地和勞動力,必也有人會成為被奴役者!盾髯印飞险f,在秦國,士兵斬獲“五甲首而隸五家”?梢姡@種軍功爵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軍功奴役制。商鞅本人,就是這種軍功奴役制的絕大受益者。他造反時所用的“徒屬”,其中的絕大部分,一定是來自于他所擁有的隸戶。
另一方面,由于軍功爵制度的存在,只要戰爭仍在繼續,并不斷取得勝利,耕地和勞動力的封賞就不會停止。在這種情況下,“井田制”固然被廢除了(秦國究竟有沒有井田制,還是個問題),惟軍功奴役制度仍在發展,決不可能出現如《裂變》的作者所說的那種情況。即原先的奴隸(隸農)都從變法中得到了自由之身,并且是從新的土地制度中獲益最多的階層。在小說中,作者甚至借一個名叫黑六的農人之口說道:“上天哪,上天,黑家九代為奴,給人當了三百年牛馬。今日,我黑六有自己的地了,五百畝!天哪,天,你老人家有好生之德,差遣左庶長秦國變法,奴人有了自由身,窮人可吃飽穿暖咧。求上天賜福左庶長大人壽比南山、永作農人的守護大神哪!”作者說:“這些昔日的隸農除去了隸籍,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土地財富,又和宗主戶分開村落居住(指搬進了新村莊),身心在陡然間完全擺脫了束縛,獲得了自由,第一次嘗到了挺直腰桿做人的味道,其興奮激動之情自然要狂放地發泄出來。”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實際上,商鞅的變法,無非是步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后塵,把社會生產和組織納入軍事化軌道。在這一過程中,雖然社會生產力是發展了,但人民受剝削和壓迫的程度也極大地加深了。早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就實行了履畝而稅的制度(初租禾)。這一制度,就春秋戰國的通例而言,就是國家對所有耕地一概征稅;而稅率的不斷提高,則為其中的應有之義。商鞅所謂的廢井田,無非是重新確定畝積,規定人戶占有土地的數量,從而確定統一的稅率,以強化國家對土地的稅收。但是,“廢井田”之后,商鞅很快又頒布了一個繳納新稅種的命令:“初為賦”。商鞅的“初為賦”,按人頭或戶繳納。秦謠曰:“渭水不洗,口賦起。”意思是說,渭河邊上冤死者的冤屈未洗,而口賦又來奪人性命了。
田租和口賦,再加上各種軍事名目的力役,秦國百姓所受的剝削是非常重的。董仲舒說,秦自商鞅變法后,征發百姓的力役、田租和口賦,幾十倍于古。他說的,并不全然是商鞅變法時人民所受剝削已經達到的程度,卻也足見當時百姓受剝削程度的加深。商鞅變法,大的改革先后兩次。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一是編制戶口,實行鄰里告奸和連坐制度,二是強迫成年的兄弟分戶,實行小家庭制;三是獎勵耕織,打擊“疲民(懶漢)”,重農抑商;四是禁止私斗;五是實行軍功爵制度,取消貴族的某些特權。這些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治安,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有利于國家稅收,有利于軍事上的強大,是毫無疑問的。司馬遷說,這次變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但是,這樣的變法,問題似乎更大。以上,已指出了軍功爵制度的問題。至于抑商,無非是壓制私商,而由國家來壟斷商業利益。董仲舒說,商鞅變法之后,秦的鹽鐵之利大大高于古代。這無疑是國家向人民高價銷售鐵鹽的結果。而強迫人民分家,一經成為風俗,則“民忘六親,而父子相親,兄弟相愛,患難相保之風亡矣”!更讓人不堪的是,父親用了兒子的農具,兒子竟自以為是施惠,母親用了一下兒子的畚箕和掃帚,兒子甚至出言不遜。還有鄰里之間的告奸和連坐,更不可避免地助長了誣告之風和特務政治。 “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這是商鞅變法之后所逐漸養成的秦地風氣。像這樣的變法,或可使人民短期內受益,卻一定是貽害無窮。
商鞅的第二次變法,主要是兩條:一是實行縣制,二是“為田開阡陌封疆”。實行縣制,其實就是在國家控制方面,實行集權和官僚化統治。這個問題,本文不作討論。而“為田開阡陌封疆”,就是《裂變》的作者所強調的“廢井田”,它的實際作用前面已經討論過了。根據上述的討論,可知到了第二次變法時,所謂“秦民大悅”和“家給人足”的情況,都只是曇花一現,已經不復存在了。司馬光作《資治通鑒》,在引用太史公的這一記載時,把“秦民大悅”和“家給人足”這幾個字統統刪掉,恐怕也是覺得這種曇花一現的東西,不符合商鞅變法后秦地人民總的生活狀況。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裂變》的作者,還設計了商鞅臨刑時的場景。只見那刑場之上,四野人海都呼叫著:“商君萬歲!新法萬歲!”讓人覺得,商鞅簡直就是一個人民領袖。就在這樣的群情激蕩的氣氛中,商、於十三個邑的代表,在商郡的郡守和所屬十三個縣的縣令帶領下,抬著祭品,拿著樂器,在行刑臺前跪成一圈,舉行了“活祭”商鞅進行的儀式。他們甚至在祭奠商鞅時,舉起了刻有“萬古法圣”的刻木銅字的匾。刑場上,有萬千人為商鞅送行。送行的人中,居然還有上大夫景監、國尉車英這樣的高官,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商君商君,法圣天神;忠魂不滅,佑我萬民;商君商君,三生為神;萬古不朽,刻石我心。”這樣的頌歌,傳遍了刑場。
讀著這樣的文字,不禁使人惘然而不知所在。一個為秦朝制定嚴刑峻法的人,居然被賦予“萬古法圣”的尊號,還被贊譽為“法圣天神”,而時代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這難道不讓人感到震驚嗎?商鞅立法的精神,是輕罪而重刑,以達到“以刑去刑”的效果。所以,連棄灰于道路,都要受黥刑。在這樣的“法制”之下,人們只能是動輒得罪。這樣的“法制”,哪怕它真正做到了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也不可能達到“以刑去刑”的效果的,反而會逼人無所不為。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三、過把癮就好?
秦末天下反秦起義時,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話,就是“天下苦秦久矣”。這個“久矣”,當然不僅是指秦統一之后,也是指秦的整個統一過程。這樣的指責,當然有它的不公之處。列國爭霸,天下的人民盡受其害,怎么可以都歸罪于秦呢。然而,秦是當時各國中,組織得最好的一部戰爭機器,因此能從戰爭中掠奪到最多的土地和人民;而它的暴政,給六國人民帶來的痛苦,也是最為深重的。
但是,秦的統一是短命的。大一統對于秦來說,不過是“過把癮就死”。兼并戰爭打到這樣的程度,以至于只能以掠奪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來繼續維持。而當統一完成,要想以種種制度上的施為,來維持這樣的統一時,秦朝就感到力不從心了。反秦起義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劉邦、項梁、項羽、張良、張耳、陳馀、英布、彭越等,都是“盜賊”。他們或出沒于深山大澤,或藏匿于閭巷民間,秦朝的軍隊卻拿他們毫無辦法,鄰里告奸和連坐制度似乎對他們也無可奈何。有這樣一件事:一次,在秦朝東郡,有人在一塊隕石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幾個字,卻因為查不出個究竟,秦始皇竟下令將住在那塊隕石附近的“黔首”一概殺了。可見,大一統之下,法家的那一套嚴刑峻法,雖說很強勢,其實也很無能。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秦朝的統一,在大的方面做了很多便于統治的文章,耗盡了天下的人力和物力;而一點小事,仍足以使它崩潰。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起因,不過就是因為戍卒不能按期到達服役地點這樣的小事,卻要被判處死刑而引起的。把國家改造成為一部戰爭機器,對掠奪他國的土地和人民,以及滅人之國雖或許有用,但對于治理天下就完全不夠用了。那個時候的戰爭,說到底,就是君主與君主之間的戰爭。占據了人家的國土,俘獲了人家的君王,這個國家就算是消滅了。但是,要使天下百姓心悅誠服,再強大的戰爭機器都是無用的。所以,只看到秦的“大一統”,而看不到它的“短命而亡”;欣賞它的“過把癮”,卻無視它的“就死”,覺得“過把癮就好”,那真是太可悲了。
在某種程度上,商鞅的變法,當他把秦國成功地改造為一部戰爭機器時,秦國的擴張性,其實已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而戰國時期的各大國,在這種擴張性方面,雖不及秦國來得強烈,性質上也是相同的。秦最終滅掉六國而統一天下,無非是它在軍事擴張能力上強于六國。這樣的制度優勢,有利于戰勝敵國,卻并不利于維持統一。研究秦朝的歷史,不能只強調它的“大一統”而“過把癮”,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它的“短命”而“就死”。明朝劉基把自秦以來的國家控制社會的方式,概括為 “以力聚之”,說它猶如 “以手摶沙,拳則合,放則散”,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不能因為自秦以來中國有兩千年的“秦政”,就覺得秦朝的統一有多么的了不起。兩千多年來,人們總結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歷史,不總也要大講秦亡的教訓嗎?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中國歷史上的統一,有三代的模式,也有秦的模式。就總體而言,統一是中國歷史中的一種趨勢,但采取怎樣的方式更有利于統一,才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歷史問題。比較而言,后來漢朝的大一統,較之秦朝的,就要鞏固得多。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吸取了秦亡的教訓,特別是吸取了秦朝的“網密而刑虐”的教訓。但是,就是這種“過把癮就好”的感覺,竟使《裂變》的作者,對秦的統一推崇備至,把對商鞅其人和商鞅變法都說得無比完美。這樣的謳歌,如果是基于歷史事實,或可以認為是歷史觀的不同,而另當別論?上У氖,作者完全是用“虛構的事實”,來贊揚商鞅及其變法的;所根據的是沒有商鞅變法,就不會有秦的統一這樣的推論。而更進一步的推論,則是只有秦國才適合于商鞅變法。作者因此認為,在“秦帝國興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中,華夏文明歷經了千錘百煉而爐火純青,具有無可匹敵的獨立性和穩定性。秦帝國時代創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國人在兩千多年中歷經坎坷曲折而沒有亡國滅種”;“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在規范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所以,我們“還得感謝大秦帝國,我們那偉大原生文明的創造者”。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篡改歷史的大騙子 揭露歷史盲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要說明中華文明的原生性,不是通過這種簡單的推論,就可以達到的。文學的表現,若因為有了這么一個“大一統”,就認為商鞅及其變法,一切都是那樣的盡善盡美,而把真的說成是假的,用虛構的故事,來掩蓋真實的歷史,把“過把癮就死”,變成“過把癮就好”,真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事。在歷史小說的創作中,文學的虛構不是虛假,必須符合歷史的實際,才具有真實的意義和感人的力量。否則,這樣的文學創作,不僅是在篡改歷史,也失去了文學的意義。
縱觀中國的古代歷史,為了所謂新中國的統治需要已經被篡改扭曲的不成的樣子了,國學大師錢穆在巨著《國史大綱》的前言中說道,一切篡改誣蔑以往歷史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3982.html
相關閱讀: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