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朱元璋多子,史書上記載共有26個兒子。其中第十子朱檀被封為魯王,15歲時就藩兗州,死后謚號“荒”。在朱元璋所分封的24個皇子中,魯王第一個逝世,其陵墓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35年前的1970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支援下,山東省對位于鄒縣的魯荒王陵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罕見的文物。但由于歷史的原因,當年的發掘情況至今仍是一段秘聞,出土的文物一般人更是難得一見。在明孝陵博物館的努力下,魯荒王陵出土文物終于“回家”,600年后與太祖孝陵相聚南京,昨日開始在梅花山上的“梅香閣”公開對外展覽。借此,記者查證了當年發掘時的第一手資料,揭開了這座明代親王第一陵的神秘面紗。
陵墓規格:整體形制與北京定陵相似
朱檀是朱元璋與郭寧妃生的兒子,史料記載生于洪武三年,出生兩個月就被封王,洪武十八年藩兗州。死后葬于今鄒縣城東北25里九龍山之南麓與今曲阜縣交界處,距兗州不遠。據《鄒縣志》記載:“明魯荒王園在九龍山。”在距墓前200米處,今尚寨村內,現仍有建筑“享殿”的殿基遺跡。原來均用40余厘米的長青磚砌成,異常堅厚1.4米,從斷續的墻基仍可見原形制。陵園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中設一隔墻,分為前后兩院,呈后高前低。在魯荒王陵西60多米處,有襯葬的王妃戈氏墓。戈氏于朱檀死后第二年進封為王妃;戈妃死時,朱檀早已下葬,所以襯葬于此。其子孫也都葬于附近。這地方是“風水寶地”,朱檀死后葬于此處,與朱元璋的孝陵一樣,當時是經過了一番精心選擇的,其整體形制與北京定陵相似,但早于定陵230年。
建造方式:經兩三年開山鑿石而成
當年打開地宮發現,王陵深距現地表20余米,鑿石開壙,然后以磚砌室,封土夯層堅固。封土鋪展的面積約1.3萬多平方米。墓道與墓室為同時開鑿出來,正直向南,外口寬,向里漸窄,底部呈外高里低斜坡狀,里口寬3.9米,北端距金剛墻1.5米,估計全長70多米。墓門洞在金剛墻下部的正中,全部被金剛墻的紅色墻皮封蓋嚴密,不易發現。當時建筑這一墓室的工程量,比較浩大。初步計算,僅鑿石開壙,填積封土,需用土、石方量約20余萬立方米。既要開山鑿石,又要遠處運土打夯,如用200個勞力計算,需要連續兩三年時間才能完成。傳說,墓的封土是從九龍山西2里處運來,由于建筑這一座陵墓的大量取土,那里被挖成了一片低洼的盆地,F在的溪湖村,至今仍是一片洼地,就是當時被毀壞的大片民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7362.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