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楊文干事件,正史(具體而言,就是《舊唐書》和《新唐書》)當中是這樣描述的:太子李建成屢次謀害秦王李世民不成,氣急敗壞的他終于決定鋌而走險。武德七年六月,他趁李淵帶著世民和元吉去仁智宮避暑的機會,勾結自己的死黨慶州都督楊文干,讓楊文干為自己招募驍勇,陰謀發動政變。結果,負責送盔甲給楊文干的爾朱煥和橋公山在極端的恐懼之下,主動向李淵報告了這件事情。又氣又怕的李淵趕忙召李建成覲見,陰謀敗露的李建成只得前來認錯。與此同時,李淵也派遣使者宇文穎下詔給楊文干,召其覲見。楊文干見事情敗露,便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兵變。為了平息暴亂,李淵允諾,只要李世民平息了叛亂,未來的太子之位就是他的。后來,楊文干兵敗被殺?墒,在太子黨徒的蒙蔽之下,昏聵的李淵又一次忽悠了李世民,寬宥了膽大妄為的李建成。
但是,通過深入研讀和分析大量史料之后,此次事件疑點甚多:首先,如果李建成確系謀反,那他為什么非要跑到李淵那里去認罪呢。是的,如果他真的謀反,眼見事情已經敗露,與其甘為魚肉,為何不放手一搏,索性發動政變,拼上一拼呢,說不定還會拼出個柳暗花明新天地呢!其次,李建成讓楊文干為自己招募驍勇充當衛士和送楊文干盔甲這兩件事情并不足以成為他謀反的證據。李建成是太子,他有權力選拔一些素質優良的人來充當衛士。況且,當時的法律并不禁止太子做這件事情。別說太子了,任何一個王爺(包括秦王李世民)都可以這么做。李建成送楊文干盔甲,那很有可能是為了表達自己對當年老部下的關懷以及對楊文干為己招募驍勇的感謝之意。更何況,他僅僅送了一副盔甲(如果是一萬副,那事情的性質肯定就變了)給楊文干。再說了,李建成為什么不寫一封密函,白紙黑字難道不會比盔甲的暗喻更加明顯嘛,犯得著讓大老粗楊文干抓耳撓腮地去費力猜測嗎?
再次,如果真如正史所言,李建成主動承認了謀反的事情,那么李淵為什么還要召楊文干覲見呢?楊文干已經謀反了,你召他,他會來嗎?這樣做不是擺明了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嗎?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李淵覺得事件本身有蹊蹺,所以他要召見楊文干前來對質,澄清疑點。又次,7月21日楊文干正式發動叛亂,僅僅過了4天,到了25日,他就兵敗身死了。如果真是蓄謀已久的叛亂,怎么會出現士兵紛紛潰散、僅僅維持了四天就失敗的結果呢?可能的合理的解釋是這樣的:楊文干的反叛是臨時決定,倉促之間他既沒有做好士兵的思想動員,也沒有在軍事上做任何有力的準備,所以很快就遭到了失敗。最后,如果說是李建成謀害李世民,那么李世民就完全沒有過錯,而且他不僅沒有過錯,還在平叛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對李世民和秦王黨理應加以封賞?墒,在事件最后的處理當中,秦王黨的杜淹和太子黨的王?均遭流放?梢哉f,李淵對秦王黨和太子黨各打了五十大板,這又是為什么?
透過以上五處疑點,得出了一個驚天駭地的結論:“楊文干事件”實際上是李世民為了扳倒太子而精心策劃的一個大陰謀。整個事情的經過實際上是這樣的:就在太子黨不斷尋釁對付秦王黨的同時,秦王黨也策劃了一次精妙的反攻。武德七年六月,滾滾熱浪席卷了整個長安城。最近的這幾年,兩個兒子之間的爭斗已經讓李淵很難受了,偏偏老天爺又來湊熱鬧。心情煩躁的李淵決定外出散散心,去仁智宮(在今陜西耀縣)避暑。避暑歸避暑,兒子們之間的爭斗不能不管,所以他決定留下太子建成監國,自己帶著世民和元吉。把他們幾個分開,這樣他們就不能掐架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9489.html
相關閱讀: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