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公元691年 狄仁杰拜相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拜相。狄仁杰(607~700)字懷英,太原人。唐代名臣。年少時就胸懷大志,勤奮好學,后以明經入仕,歷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刺史、宰相等職。仁杰一生斷案無數,無一不審核周詳,秉公處理。狄仁杰還以直諫著名,高宗時,大將軍權善才誤斬昭陵柏樹,高宗想殺他,仁杰據理力爭,權善才被改為流放。仁杰重民生業,力革弊政,在任寧州刺史時,調和戎夏關系,頗受尊敬。在任江南巡撫使時,奏毀淫祠1700余所。武則天想建造大像,費功數百萬,狄仁杰痛斥弊端,武則天認為他是正確的,才罷免了此役。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拜相,武則天問仁杰:“卿在汝南(豫州),甚有善政,卿欲知譖者名乎?”仁杰答道:“陛下以臣為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之幸也,不愿知譖者名。”武則天深嘆他的寬宏大量,更加重用仁杰。詩人楊炯 歷史
楊炯(650~?),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唐代詩人,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顯慶四年(659)被舉薦為神童。上元三年9676)參加制舉及第,后補授校書郎,提升為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因徐敬業武裝討伐武則天事件的株連,貶出詹事府,遠充梓州司法參軍。楊炯的詩作以邊塞征戰詩最為著名,《從軍行》中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等充滿愛國激情的詩句,一掃宮廷矯揉造作的情態,給人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出塞》、《戰城南》、《紫騮馬》也都表現了為國立功的精神,風格豪放。他另存有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勃集序》。《王勃集序》以高昂的戰斗激情、捭闔自如的文筆,成為千古傳誦的名文。楊炯的作品具有復雜性,既帶有宮廷詩的烙印,又與之抗衡,從中可以看出他由宮廷詩走向革新文風的道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0719.html

相關閱讀: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