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水利工程相當發達,是促進當時農業生產高度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興修水利工程以安史之亂(755~763)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是北方水利的復興階段,以開渠引灌為主。安史之亂后,南方農田水利建設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如江南西道在短短10多年中就興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600處。南方的水利工程偏重于排水和灌水,特別是東南地區盛行堤、堰、坡、塘等的修建。這些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分布在太湖流域、鄱陽湖附近和浙東三個地區,其中大部分是灌溉百頃以下的工程,但也有不少可灌溉數千頃至上萬頃。
唐代對水利工程的重視還體現在水利管理方面。此時記錄編訂了現存最早有關灌溉管理制度的文獻資料,即是出現于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寫本《敦煌水渠》。還出現了全國性的水利法規《水部式》(現存大約是開元二十五年的修訂本殘本),對當時的水利管理有極大的指導作用,體現了當時在水利方面的綜合成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0723.html
相關閱讀: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