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竺髀伞分忻魑囊幎ㄎ墓俨辉S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而武將得封公侯者甚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面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建文帝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大力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寶之時,他自己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乃祖父“洪武”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中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的改變。他還立即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并下詔要求薦舉優通文學之士,授之官職。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洪武十七年(1384)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進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會試第一,與齊泰同榜。翰林侍講方孝孺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幼時就以聰敏機警著稱,后師從當代名儒宋濂,詩文為時人所推崇。據說后來成祖入南京繼帝位時,怪僧姚廣孝怕成祖方孝孺像殺他,為之求情,說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正是因為建文帝所依賴的大臣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秀才朝廷”。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的情況,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這也是后來大批文臣甘愿為建文帝殉難的原因。寬刑省獄。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他認為:“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币蚨瑢遗d大獄,殺的人很多;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閹割、凌遲等,因此有獲罪的大臣跪求“臣罪當誅,謝主隆恩”,比較起來,能被砍頭也成了幸運的事。建文帝在當皇太孫時就已經意識到太祖用刑過猛,因此登基后力圖改變這種情況。他在做皇太孫時就向祖父請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與歷朝法律作比較,認為《大明律》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標生前曾練習處理國事,以寬大為懷。朱標死,太祖也叫朱允文斷刑獄之事,朱允文一如其父風格。那時,他就獲得了廣泛的稱譽。如今即位,他要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力圖創造出和諧的寬政。建文帝即位僅一個多月,下詔全國行寬政、平反冤獄。洪武時期的一些冤假錯案得到了糾正,一批無辜的官吏得以恢復自由,被發配遠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鄉。據記載,建文朝監獄里的罪犯比洪武朝減少了三分之二。建文帝的這些措施實際上是對太祖朱元璋嚴刑峻法的一種調整,也反映了建文帝與太祖執政風格的迥異。
減輕賦稅。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令減輕江浙地區的田賦。明初以來,江浙地區的田賦明顯重于其他地方,這是因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區的縉紳當年依附張士誠而采取的懲治措施。另外,朱元璋特意規定江浙人不許擔任戶部的職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鄉。明故宮玉帶橋建文帝則認為江浙重賦只是用懲一時,不應該形成定制,既然田賦減輕了,浙東人自然也可以擔任戶部的官職。他還針對寺廟侵占民田的情況,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過5畝,多余的要退官分給農民。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家學說的熏陶,缺少對現實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改革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議,甚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他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職。中國后世的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崇古情結,言必稱三代,似乎那時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時的社會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其實,且不說井田制是否真正的執行過還有爭論,即使有過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況下,復古這些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為他最后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銳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為保證大明國祚綿長,親自設計、制定了多項重要政策,并以寶訓的形式固定下來,要求后代子孫嚴格遵守,大臣有敢輕議者嚴懲不貸。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政策。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全國各地。朱元璋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藩王的權勢很重,擁有自己的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特別是北方邊防線的幾名“塞王”,擁有指揮軍隊的權力,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朵顏三衛都要聽他調遣。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卻沒有想到雖然為繼任者去掉了驕兵悍將這根尖刺,卻留下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這另一根尖刺。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宗藩為“三憂”之一(另兩憂為邊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許有人要改變這項政策,甚至加以殺戮。然而他沒有想到,在他剛剛辭世不久,他親立的皇太孫就因此而丟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諷刺。藩王擁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勢成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難以入眠。建文帝知道,雖然自己貴為天子,但是以朱棣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挾重兵虎視眈眈,未必會把自己放在眼中。他還清晰地記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場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開玩笑的口吻對他說:“不意兒乃有今日!”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見了,責問朱棣怎敢如此無禮。建文帝急忙為朱棣開脫,但心里卻久久不能平靜,從那時就開始考慮如何處理宗藩問題了。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賴齊泰、黃子澄等人,將削藩付諸實際行動。建文帝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朱。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王毫無準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建文帝將周王謫遣到“煙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為什么首先選擇周王呢?周王朱,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開封。這次削周王名義上是因為周王次子告發他“異謀”,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對手,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為妃所生(在此問題上有異議,見下節),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廢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隨后,建文帝又先后廢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在削藩問題上,朝臣本來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采用漢代“推恩”的辦法曲線削藩。他們建議建文帝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不會再威脅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議建文帝立即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認為很好,卻沒有去實行。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只要先鏟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上У氖,建文帝聽取了書生黃子澄的意見。建文帝并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燕王朱棣正發展勢力,蓄勢待發,一場大戰迫在眉睫。叔侄大戰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游說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起事,從而拉開了長達四年的叔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熬鸽y”,就是削平禍亂的意思。這是燕王方面的用詞。對于建文帝來說,這個詞是很可笑的。燕王打著為朝廷“靖難”的幌子,卻是來跟自明刻本《國朝典故》(內收《奉天靖難記》)己作戰,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須知,這時的朝廷不是他燕王的,而是建文帝的。)有一部佚名史書,叫《奉天靖難記》,寫的就是這四年戰爭的歷史。這部書是燕王方面的人寫的,后來的《太宗實錄》卷一至卷九燕王即位前的內容就是以此書為藍本增改而成的!短趯嶄洝飞辖印短鎸嶄洝罚虚g沒了建文帝的實錄,建文朝在明代官方歷史中成了一個不存在的朝代??燕王即位以后,宣布革除建文年號,建文元年稱作洪武三十二年,建文朝只稱作“革除年間”。這顯然是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演繹邏輯了。于是,“靖難”就成了正經的官方歷史名詞。但這里既然以建文帝為主角,自然不宜以他所反對的名詞來概括他的歷史,所以這節就叫“叔侄大戰”,實際上確實是做叔叔的奪了侄子的皇位。
建文帝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天羅地網,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顯低估了燕王的能力。戰爭開始之前,建文帝以防邊為名,調走了燕王的護衛士兵,又派張文(bǐn?)、謝貴到北平監視燕王的一舉一動,宋忠統兵3萬駐軍開平,另在山海關、臨清皆有軍隊協防,將燕王緊緊包圍起來。只是建文帝沒有想到,朱棣有統兵作戰的經驗,臨危不亂,先后蕩平了周圍的軍隊。明故宮石螭首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將兵13萬伐燕,兵敗退守真定。九月,命李景隆將兵50萬出征。李景隆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失敗在所難免。建文帝知道李景隆的平庸后,啟用保衛濟南的功臣盛庸為將,取得了東昌之役的勝利,但這也無法改變燕王勢力逐漸增強的事實。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為攻,率軍直趨南京。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打開金川門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應該說,建文帝在位的4年,所積極推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也是深得民心的,那又為何以失敗而告終呢?這與他削藩策略失誤有直接關系。他一直視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威脅,然而他并沒有果斷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給了朱棣充分的準備時間。當初戶部侍郎郭任認為先削五王在戰略上犯了錯誤,主張盡快用兵燕王:“天下事,先本后末則易成。今南京朝天宮日儲糧粟、備軍實,果為何者?而北討周,南討湘,削燕之舉則經年無期,實為舍本而圖其末。用兵貴乎神速,銳氣既竭,姑息隨之,正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臣恐朝廷將坐而自困耳!惫芜@段話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確的,但建文帝當時并沒有意識到。因削藩而失去帝位,這是建文帝事前沒有想到的。當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后,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燕王是以“清君側”為名起兵的,誰都看得出他是要奪江山的,那么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呢?人們都在心中暗自猜測。當李景隆和谷王打開金川門,朱棣卻發現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難覓遺蹤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后,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種野史、戲劇里可以看到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演繹。自焚說!短趯嶄洝分杏涊d,燕王進入金川門后,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于是與皇后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尸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戚,撫尸痛哭,說他只是前來幫助皇帝學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后,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學者持建文帝自焚說。
出亡說!短趯嶄洝返目煽啃詾槿藗兯|疑,因為朱棣就曾經三次修改《太祖實錄》,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為自己奪取皇位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短趯嶄洝匪浀慕ㄎ牡圩苑偈,就有很多人持懷疑的態度。由于永樂朝的政治高壓、文網嚴密,對建文帝出亡之事沒有留下記載。天順、正德朝之后,嚴峻的政治環境有所好轉,關于建文帝出亡說的史料開始多起來。我“天子”璽(白石)們發現,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體。萬歷二年十月,12歲的神宗曾向張居正問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披緇,從間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無知者。”可見首輔張居正也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說。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傳聞已經入天子耳中,而且這時談論建文帝出亡已經不再是禁忌話題。關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最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建文帝并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鄙俦O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qiè),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钡墼唬骸皵狄!”程濟為帝祝發。吳王教授楊應能愿祝發隨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币嘧0l。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系,宜各從便!庇吩P韶曰:“愿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干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yǐ)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上面這段文字的真實性的確讓人有所懷疑,可谷應泰偏偏講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難辨。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還是由密道逃離南京?史學家對此各持一說,尚無定論。當年清朝編修《明史》之時,明史館中諸史臣即對此意見不一。撰寫《明史?恭閔帝本紀》的徐嘉炎認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遜國外逃。而同在明史館的著名學者朱彝尊則相信《明實錄》的記載,認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們所見,《明史?恭閔帝本紀》便有如下的表述:“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笨磥懋敃r誰也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只好選擇這種折中的意見。
北京西山說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和鄭曉《吾學篇》中,記載有正統七年,建文帝因年紀已老,就到廣西思恩州官府,自稱是建文帝。當地官員急忙上報朝廷,將其送至京師。朝廷派老宦官吳亮前去辨認。建文帝一見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吳亮否認。建文帝又說當年他進膳時,扔一片鵝肉到地上,吳亮像狗一樣趴下去吃掉。吳亮聽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內,老死于宮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樹。其實這是謠言,不過還是有一定根據的!队⒆趯嶄洝份d正統五年十一月,有個僧人從云南到廣西,自稱是建文帝,年九十余。當地官員將其遣送到京師,大臣們懷疑他是假冒的。經過究問,他承認本名叫楊行祥,河南人,洪武十七年為僧,受到別人的蠱惑才假冒建文帝的。于是英宗將其押入大牢,過了4個月就死在獄中了,同謀的12名僧人被發配到遼東守邊。江蘇吳縣說《文匯報》的記者徐作生親自到江蘇吳縣去考察,發現了建文帝出亡時遺留下的一些遺跡、遺物,并結合文獻資料,認為建文帝當年藏于吳縣普濟寺內,不多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廣孝的監護下,建文帝隱藏于穹窿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殞于此,葬于庵后山坡上。這也自成一說。四川望京寺說有人則認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羅寺躲藏過,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選擇佛羅寺,是喜歡這里偏僻難尋,不容易被發現。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羅寺改稱望京寺。另外,近幾年有人自稱建文帝后人,獻出《讓氏家譜》,稱建文帝通過地道逃離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隱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當然,這一說法還有待于進一步的驗證。對建文帝出亡謎案的解釋、傳說、附會決不是上面列出的幾種,有許多凄美的故事在許多書籍、口頭上流傳開來,而且也必將流傳下去。當然,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誰也沒有確鑿的證據,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朱允文個人小檔案姓名:朱允文出生:洪武十年(1377)十二月五日屬相:蛇卒年:不詳享年:不詳謚號:惠皇帝(清高宗追謚)廟號:無陵寢:無父親:朱標母親:呂妃初婚:16歲配偶:馬皇后子女:2子繼承人:無最得意:行寬政,得士心最失意:失帝位最不幸:平燕失利最痛心:削藩未果最擅長:詩文相關閱讀書目推薦(1)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恭閔惠皇帝朱允文》,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2)商傳:《永樂皇帝》,北京出版社,1989年
(3)晁中辰:《明成祖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4)楊林:《馬上天子》,團結出版社,1998年成祖朱棣成祖朱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0752.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