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晚”聯歡,已成許多現代人過春節的必備節目,其實此習俗頗有淵源,唐代是其高峰。
唐代春節同樣放假7天,與冬至、千秋節(皇帝的生日)同為最重要節日。唐代宮廷除夕有大筵,通宵達旦,重臣、親屬均需陪伴皇帝“入閣守歲”。宴席共持續10多個小時,吃喝退居其次,看歌舞表演成了重點。雖然叫歌舞,但涵蓋內容遠比今天豐富。有語言類的滑稽節目,比如優人表演;有競技節目,比如相撲、角抵;有雜技節目,比如頂竿、走索;有魔術節目,比如吞火、手技;有功夫節目,如射箭、耍刀……此外還有馴獸、舞獅、口技等。
在唐代“春晚”上,最讓人稱奇的是“舞馬”,高頭大馬們會按著音樂的節奏起舞,口銜酒杯,半跪送至客人桌前,最多時百匹同時表演,蔚為壯觀。“安史之亂”后,許多“舞馬”落入藩鎮,此表演漸次失傳。據史書記載,一匹“舞馬”偶然聽到音樂,便下意識地舞蹈起來,藩鎮軍官不明就里,以為它中了魔,便下令將其殺掉。
由于“舞馬”傳說太離奇,后人多以為是人扮演的馬,直到考古發現唐代酒壺上雕有銜杯“舞馬”,才讓人釋然。
唐代是個胸襟開放的時代,“春晚”歌舞來自兩方面,一是本土傳統技藝,一是西域的舶來品。兩者頗有重疊之處,比如頂竿、舞獅、頂盤子、拋壇子等,本土可追溯到漢代甚至春秋時期,但西域也有傳入。
西域文化對唐代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幻術(魔術的一種),它伴隨佛教而來,可展示各種奇跡,吸引信眾,但有當場剖心摘肺、斷臂再接等血腥表演,曾一度列入宮廷的節目單,但唐高宗李治患有高血壓,受到驚嚇,遂下令取締。
唐代“春晚”并不好演,因為當時演員身份低,言語不慎會招致殺身之禍,特別是優人取樂,決不能映射朝政,或拿圣人開玩笑。此外官員四面圍坐,表演者稍有不慎就會穿幫,需要很高的技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01516.html
相關閱讀: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