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成長,既尤其家庭特征,又有個人的奮斗。對于青年毛澤東來說,最大的影響,來自三個層面:一個舊式的小農家庭、良好的古典教育與新的知識系統(當然,后者對他影響更大)、以及偶然的機緣接觸到新思潮的弄潮兒。在這三重視野,疊加在青年毛澤東身上。
關于毛澤東的出身,逄先知、金沖及在他們主編的《毛澤東傳》中平實地講述了少年毛澤東的家庭:閉塞的生活環境、缺乏眼界與性情暴躁的父親,以及艱苦的勞動。
盡管韶山來歷的傳說是那樣美麗,毛澤東出生時,這里的現實環境卻同舊中國其他閉塞而貧窮的鄉村沒有多少兩樣。沖里住著六百多戶人家。祖父毛恩普是個老實厚道的莊稼人,因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傳的一些田產典當給別人。毛恩普只有一個兒子,去世的時候,孫子毛澤東長到了十歲。
父親毛貽昌,字順生,號良弼。十七歲開始當家理事,因為負債被迫外出在湘軍里當了幾年兵,長了不少見識,也積累了一些銀錢。還鄉后,贖回毛恩普典出去的土地,不久又買進一些,增加到二十二畝,每年能收八十擔稻谷。湘潭有著在湘中很有點影響的米市。毛順生善于經營,后來又集中精力去做稻谷和豬牛生意,資本逐漸滾到兩三千元,還自制了一種叫“毛義順堂”的流通紙票。在小小的韶山沖,可算是個財東了。
在舊中國,靠自身奮斗擺脫貧困的農民,大多克勤克儉,精明剛強。父親的這種性格,自然對從小目睹這一切的毛澤東產生了影響。毛順生和大多數走上坡路的農民一樣,試圖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兒子。毛澤東從六歲起就做一些家務和農活,如拔草、放牛、拾糞、砍柴,識字后也幫父親記帳。特別是十四到十五歲大約兩年的時間內,他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長工一同干活。在這段時間里,毛澤東對父親的嚴厲感受很深,后來回憶說,“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閑著,如果沒有帳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兩個弟弟”,“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帳,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于是,犁、耙、栽、割,全套農活,他都樣樣在行。還常常跟長工爭勝,搶重活干,養成了山區農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怕艱難,對農民的疾苦也體會很深。
毛澤東后來對斯諾談到他的家庭狀況時,對父親,有所不滿。毛說: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雇工也包括在內。可是在反對黨的“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意見分歧。我母親主張間接打擊的政策。凡是明顯的感情流露或者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她都批評,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做法。
但我到了十三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同我父親辯論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辦法,引經據典地來駁他。父親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就引用經書上長者必須仁慈的話來回敬。他指摘我懶惰,我就反駁說,年紀大的應該比年紀小的多干活;我父親年紀比我大兩倍多,所以應該多干活。我還宣稱:等我到他這樣年紀的時候,我會比他勤快得多。(斯諾:西行漫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06668.html
相關閱讀: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