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揭秘:秦朝兵馬俑真實主人究竟是不是秦始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974年,西安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了一座舉世罕見的秦代兵馬俑坑。經過專家們的仔細勘探和研究,認定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而俑坑中這些按照真人大小塑造的陶俑正是當年跟隨秦始皇征戰四方、統一六國的神勇之軍。

然而,一個叫陳景元的人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兵馬俑根本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兵馬俑的主人另有他人。陳景元是建筑學方面一名普普通通的學者。早在1974年以前,陳景元就完成了一部叫《驪阿集》的著作。在書中,陳景元從建筑學的專業角度闡述了阿房宮并非秦始皇所建的理論,并大膽地提出秦始皇生前并沒有為自己建造過陵墓的驚人觀點。

那么,在陳景元的心中,誰才是兵馬俑的真正主人呢?

質疑一:俑坑離秦陵那么遠,是秦始皇的嗎?

那是 1974年11月初,陳景元到南京博物館辦事,博物館的同志把發現兵馬俑的消息告訴了陳景元。一直對秦陵抱有濃厚興趣的陳景元特意跑到西安進行考察。

陳景元是建筑學方面的一名學者,退休前在江蘇省國土局工作。在兵馬俑發掘現場考古隊員的帳篷里,陳景元幸運地見到了當年兵馬俑考古隊隊長、秦始皇兵馬俑前任館長袁仲一教授,然而,陳景元和袁仲一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也正是從這次會面開始的。

陳景元在這次西安考察當中發現了一個重大疑點:從秦始皇陵到俑坑最近也要 1.5公里,如果再加上俑坑本身的寬度,這個距離還要遠一些。從常理上講,誰會把陪葬坑放在這么遠的一個位置上呢?驪山是塊風水寶地,除了秦陵外,周邊經常會發現其他墓葬。既然這一帶墓葬密度相對較大,怎么敢肯定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

他把這些疑問寫出來轉給考古隊,希望得到信服的解釋,然而沒有得到回信。

那么,為什么袁仲一一直沒有回信呢?其實,在袁仲一看來,他和陳景元初次見面時就已經回答了陳景元的疑問。袁仲一說,秦陵范圍廣闊,除地宮之外,還環繞有內城和外城。兵馬俑雖然在外城之外,與秦陵貌似很遠,但從面積看,它們的距離是合乎比例的。對于這個解釋,陳景元仍不甘心。終于,他又發現了幾條有力的證據。

質疑二:秦始皇為什么放著鐵兵器不用,而選擇落后的青銅兵器陪葬?

在兵馬俑1號和 2號坑,大量的步卒圍繞著戰車排成一列列整齊的大小方陣,陳景元由此推斷,戰車是這支部隊的主力。

然而,自殷周以來直至春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車戰的弱點逐漸暴露,常常是顧得了左邊顧不了右邊。那么,秦始皇還會在交戰時大量使用落后的戰車嗎?

陳景元指出,秦始皇當政以后,連年的戰爭迫使他對軍隊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大量采用騎兵和步兵相配合,使之更加輕便,易于作戰。從這點判斷,兵馬俑坑中的那支部隊應該不是秦始皇的軍隊,它的年代肯定更早一些。

對于此,袁仲一認為,不能因為俑坑中出現戰車就否定它屬于秦始皇。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說秦國取締了戰車。戰車雖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兩軍交戰時,它在速度和沖擊力上的優勢是步兵和騎兵無法比擬的。兵馬俑坑的軍陣,正是戰車、騎兵和步兵有機組合的典范。

陳景元顯然并不同意這個解釋,他又指出了另一個疑點:俑坑中發現了很多笨重的青銅兵器,秦始皇這樣一位善于征戰、統一六國的國君,會放著先進的鐵兵器不用而去選擇落后、笨重的青銅兵器陪葬嗎?這顯然有悖于常理。

對于這一觀點,袁仲一認為,鐵兵器代替銅兵器是有一個過程的,因為冶煉技術的普及需要一定時間。所以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秦代出土的兵器基本上是銅兵器,鐵兵器極少,整個秦陵也只出土了兩三件,以此認為鐵兵器代替銅兵器與實際情況不符。

質疑三:秦始皇的強者之師,竟然連頭盔都不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5807.html

相關閱讀: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過秦論-賈誼
百里奚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