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扶蘇:儒與法的纏綿
倘若扶蘇不死,而順利地登上皇帝位,秦朝的未來會是什么樣呢?史料未記載任何關于扶蘇理政的才能,可在當時的大秦帝國,寬厚仁義就是最大的治國方法。而扶蘇,骨子里就有這種方法!
其實,他的名字就注定了他的結局,那么悲傷而零落,讓人還沒有品賞完他的名字就開始對他的結局傷感了。秦朝之滅,無數的人有無數的看法,并且有理有據。這其中的看法里,卻有一種假設,如果是扶蘇當國,秦朝會不會按照始皇帝的意圖二世三世萬萬世地走下去?答案似乎不那么確定,因為關于這位封建帝國的第一位太子的資料太少了。我們只能從有限的文字中來探悉出他的“仁德”,我們不需要再探悉出“治術”,因為在當時的秦朝,“仁德”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治術”。
扶蘇何以死?因為一紙假詔!但從其與秦始皇的言談中,我們看到的是,憑他的智慧不可能辨識不出詔書的真假。那么,他為什么一定要死呢?只是因為他的父親是秦始皇。
扶蘇之死
扶蘇太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太子之位來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立他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尸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歷史對這位太子的記載并不公道,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寥寥數筆,卻還是側寫旁描。所以,我們想要完整地了解這位扶蘇太子,在今天的確是一件難事。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因不滿一些儒生的復古言論,在李斯的煽動下,于咸陽坑殺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蘇知道后,勸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將其趕出宮廷去北邊給守衛北方的蒙恬作監軍。蒙恬,《史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掃六合后,“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蒙恬還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暴師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為什么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殘暴剛愎自用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扶蘇所言乃“柔慈”之語,在這位祖龍眼里,這位長子與自己的行事路線格格不入。細思扶蘇的勸諫之言,可謂中規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雖然已定,但遠地的百姓還四散各處,這樣坑殺儒生只會惹來他們的恐慌;第二,儒生們又沒有犯什么大錯,父親這樣做未免太殘酷了些。
如果可以結合所有有關扶蘇的歷史記載,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扶蘇并不是只這一次上諫秦始皇的。
《李斯列傳》記載:扶蘇以數直諫上;農民陳勝也說: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趙高偽造的將扶蘇賜死的詔書中,也稱扶蘇“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
這一切記載都說明了一件事:扶蘇經常會對秦始皇的一些所為勸阻,并說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們的父子關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扶蘇被派往蒙恬處作監軍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蘇被矯殺,兩年時間里,秦始皇從未過問過扶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5809.html
相關閱讀:過秦論-賈誼
百里奚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