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形成和邊疆危機??馬關條約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清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形成和邊疆危機??馬關條約

第12節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反響

三月十九日李鴻章到達馬關,第二天和日本全權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春帆樓會見,出示全權證書;這份文件實際出自田貝的手筆,上面載明賦予“便宜行事、定立和約條款、署名劃押”的賣國全權,伊藤查閱后認為“甚屬妥善”。李鴻章在會上提出節略一份,要求議和之前先行休戰。日本乘機大肆勒索,在二十一日提出四項休戰條件:(一)日軍占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二)上列各地的清軍向日軍繳械;(三)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歸日本軍務官管轄;(四)休戰期間由清政府擔負日本一切軍事費用。顯而易見,這些條件的實質就是要把北京城置于日本的軍事監視之下,日軍隨時可以毫不費力地將它占領;接受這些條件,日本在媾和談判中就可以更加隨意勒索,清政府絕無爭較的余地?偫硌瞄T在獲悉這些苛刻條件后忙向美國公使田貝求教,指望美國能夠“仗義執言”,勸日本減輕條件。他們的愚蠢幻想立刻遭遇了破滅的命運,田貝當面警告說:“問題在于中國是否希望和平。如果它的確盼和,就應該接受日本提出的條件。”清政府失去這個指望,在利害懸殊的情況下,決定令李鴻章撤回休戰要求。三月二十四日,李鴻章正式對日本的條件表示拒絕,并同意先議和款。當天會后,李鴻章在返回行館的途中突遇暴徒行刺,槍傷面部。日本政府怕造成第三國干涉的借口,竭力偽裝“寬厚仁慈”,在二十八日聲明“承諾一時休戰”。從表面上看,這一措施仿佛是對清政府的讓步,但實際上完全不然。日本侵略者最初提出苛刻的休戰條件,純粹是無恥的訛詐,并不表示繼續作戰符合日本的侵略利益。相反,連陸奧也自認當時“內外形勢,早已不許繼續交戰”。單就軍事形勢來說,俄國駐日公使希特羅渥在當時即曾指出:“日本人由于霍亂和水災嚴重妨礙其在中國的軍事行動,正處在極端的窘困中,并且盼望著締結和約。我希望中國能夠對這一情況加以利用,以便抵制日本的要挾……”。日本“承諾一時休戰”,主要是因為訛詐未遂,借此下臺;同時休戰期很短(共只二十一天),無異逼迫李鴻章必須在短期內接受日本的媾和條件,這對李鴻章這些人是很大的壓力。再說這只是局部地區的休戰,其范圍并不包括臺灣在內。當時侵略者已經完成了遼東半島的占領,正準備集中兵力侵占臺灣和澎湖列島;在大陸上短期停戰,恰恰更有利于日軍在臺灣地區的軍事侵略行動。事實上,澎湖列島正是在這次所謂“休戰”期間被日本攻占的。休戰條約于三月三十日簽字后,進入媾和談判階段。漫天要價和肆意恐嚇是日本代表在談判中所采用的基本策略。這時李鴻章傷口尚未痊愈,清政府特派他的兒子李經方協助談判。四月一日,日本提出媾和草案十款,故意將各項條件提得比實際所要求者更為苛刻。李鴻章逐條請求減讓,伊藤大肆威嚇,揚言“若不幸此次談判破裂時,命令一下,我六、七十艘運輸船即可搭載增派的大軍,舳艫相接,立刻前往戰地。這樣,北京的安危,實不堪設想”。又宣稱“中國全權大臣一旦離去此地,是否再能安然出入北京城門,亦不能保證”。威嚇之后,第二步便是偽裝“寬厚”和“忍讓”,于四月十日以“修正案”的形式將“實價”出示,要點是: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賠款庫平銀二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埠通商,以歐洲各國所訂條約為基礎另訂通商條約等等。伊藤并聲明這是“盡頭辦法”,不許李鴻章爭辯,限期作“諾與否之決答”。第二天伊藤又以最后通牒形式對李鴻章再次恫嚇,聲明“……不要認為本國今日幸而能承諾的講和條件,日后仍能承諾”。李鴻章哀求再會談一次,被伊藤斷然拒絕。四月十二日清政府獲電后,命李鴻章再與辯論,希望日本允許“割臺之半”,遼東方面則望保留營口,因為營口有“稅利”。李鴻章連復兩電,仿效伊藤的口吻恫嚇清政府,聲言“詞已決絕,無可再商,……察看近日倭人舉動,已遣運兵船二十余艘,由馬關出口赴大連灣,并令德美觀戰探事人隨往前敵,其意
可知,恐非即與訂約不可”。清政府本無決裂的膽量,十二日電文中即有“倘事至無可再商,應由該大臣一面電聞,一面即與訂約”的指示,至此完全屈服,電令李鴻章“即遵前旨與之定約”。四月十七日,這個劃一新的歷史階段的賣國條約在馬關簽字。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如下:(一)確認朝鮮“獨立”條約規定“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事實上,這時的朝鮮已淪為日本的附庸,破壞朝鮮獨立自主地位的不是別人,正是日本侵略者自己。日本強迫清政府確認朝鮮“獨立”,其目的是為了欺人耳目,仿佛中國破壞了朝鮮的獨立自主,而日本則是朝鮮獨立的“捍衛者”。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斬斷中朝兩國的關系,以遂其放手奴役朝鮮人民的野心。當日本在第一次提案中提出單獨由中國確認朝鮮獨立的要求后,李鴻章曾提議“中日兩國共同認明朝鮮為自主,并共同保其作為局外之國……”,這一合理的建議竟被日方完全拒絕,并公然在四月十日“修正案”中聲明:“關于朝鮮獨立一項,不許更改原提案字句”。日本侵略者的用心,從這里可以找到很清楚的說明。(二)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和山東半島合成環抱渤海的形勢,南端旅順又是北方極重要的軍港。日本占有遼東不僅直接威脅津、沽、山海關一帶安全,造成“京畿不能一日安枕”的局面,而且隨時可能向北侵入廣闊肥沃的松遼平原,“奉省遼沈既難固守,即吉林、黑龍江兩省亦將勢成隔絕”。臺灣是我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與福建省隔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日本侵略者占據臺灣,一方面為要掠奪臺灣的豐富資源,對臺灣同胞進行敲骨吸髓的殖民剝削;另方面是要利用臺灣作為侵略中國南部大陸以及向南洋進行侵略活動的基地。清政府根據“宗社為重,邊徼為輕”的理由,在馬關條約中承認將上述領土和當地“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瓜分中國的大風暴,隨著遼東半島和臺灣的割讓而日益迫近了。(三)賠款條約規定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分八次在七年內交清;又為逼迫清政府盡速償付賠款,規定在第一次賠款交清后,余款按年加每百抽五的“利息”;但如能在三年之內將二萬萬兩全數交清,則可免給“利息”。這筆數目驚人的巨額賠款,大大地滋養了日本資本主義。據日本前外務卿井上馨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日本財政部門根本料想不到會有好幾億的日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或私人都頓覺無比地富裕!钡菍τ谥袊鴣碚f,這筆賠款卻是無比沉重的負擔。當時清政府每年收入,不過七千多萬兩,即使全部用以償付賠款,也需要好幾年才能付清。加以清政府為免付“利息”,必須在三年內籌足全數,欲在國內搜刮這樣龐大的款項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于是給了帝國主義列強一個好機會,紛紛向清政府進行侵略性的政治借款。這些借款附著一次比一次加重的苛刻條件,破壞了中國財政,損害了中國主權,長期地吮吸著中國勞動人民的血汗,使中國人民陷入更悲慘的半殖民地奴隸地位。
(四)設廠馬關條約規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定進口稅。”外國資本在中國境內掠取廉價的原料,購買中國的廉價的勞動力,從事工業制造,在甲午戰爭以前即已開始,不過這種新出現的剝削形式在當時還沒有條約根據。隨著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對中國輸出“剩余”資本進行工業投資的要求愈益迫切,馬關條約這一條款正是反映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普遍要求,它使這種新的剝削形式獲得了不平等條約的保障。從此以后,外商在中國從事工業投資的規模愈來愈大,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榨取到遠遠超過其在本國所能榨取的超額利潤,而且沉重地打擊了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直接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單就納稅來說,外商在中國制造貨物,一方面無需納進口稅,另方面按條約規定:“其于內地運送稅、內地稅、鈔課、雜派以及在中國內地沾及寄存棧房之益”,與輸入商品同一辦理,享受同樣優待;相反,中國的制造品卻要受苛捐雜稅的層層剝削,這就使民族工商業受到無比嚴重的摧殘。在馬關條約簽訂的當時,國內便有人看出這一款的弊害:“土貨一準改造,各國勢必利益同沾,彼之制造速,人力省,而物又華美易售,中國之商民從此失業矣”,這個認識是完全正確的。(五)增開口岸馬關條約中規定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為通商口岸,日船得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等于將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對日貨全部開放。這一條款不但滿足了日本資產階級擴大中國市場的要求,并且和前面一款一樣,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熱烈歡迎,因為各國在“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可以分享到同等利益。特別是在華商業利益最大的英國和美國,在這方面占到的便宜最多。三月十八日英國《圣詹姆斯公報》曾發表社論說:“日本如能強使中國的廣大領域對外通商,英國在世界各國中,一定得益最大”,這是看得很準的。事實上,日本當時還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經濟實力較弱的一個,它在中國勒索設廠和通商特權的目的之一,正是為了討好英美等國,以換取它們對馬關條約的全面支持。此外,日本侵略者為強迫清政府“認真實行約內所訂條款”,又規定由日軍將威海衛暫行占領,清政府并須每年貼交庫平銀五十萬兩作為日軍駐守經費。根據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又在一八九六年七月被迫簽訂通商行船條約二十九款,確認日本在華與歐美各國一樣享有領事裁判權,并在其他一切方面享有和列強同等的“最惠國待遇”。同年十月又增訂關于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日本租界的專約,承認日本得在蘇州、杭州、沙市、重慶四個新辟口岸以及上海、天津、廈門、漢口等地設立租界。
馬關條約的簽訂在遠東國際政治上引起強烈的反應。雖然這個條約中有關通商和工業投資的條款,符合于一切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利益,并獲得列強的普遍支持,但在關于割讓遼東半島的問題上,帝國主義各國之間卻發生了劇烈的紛爭。最先露出利齒的是德國帝國主義。前面說過,德國此時的遠東政策,主要目標是欲在中國取得一個海港,作為進一步從事殖民擴張的基礎。日本侵略者清清楚楚地知道德國的這一意圖。日本駐德公使青木周藏曾在馬關條約締結前公開向德國政府獻策,勸誘德國在中國東南部占領一塊土地,并吹噓這樣一塊土地“遠比德國在非洲的全部殖民地更有價值”。但對德國來說,這種順水人情并不值得重視,因為中國東南部正是英國心目中的勢力范圍,德國政府決不愿冒著頭破血流的危險去和英國沖突。相反,當時德國政府很想同英國攜手合作,共同在遠東進行侵略。三月初的時候,德國就曾向英國政府表示:若有第三國企圖從中國為自己取得利益,德國也堅決要取得相當的“補償”;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德國“希望和英國并肩站在一起”。當時英國政府還不知道日本確切的媾和條件,對德國的建議采取了不作明確答復的拖延手段。直到日本宣布媾和條件以后,英國的態度才最后確定。四月六日英外交大臣金伯雷對德國大使直截了當地說,英國并不準備在遠東有所行動,因為日本提出的有關商務的要求對英國非常有利,而遼東半島的割讓將威脅俄國的利益,至于英國的利益卻主要集中在上海附近,并不因此受到損害。他認為中國的首都如因割讓遼東而失去屏障,則不妨遷移到南京去。不難看出,英國的陰謀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在中國北方借日本的力量形成抗俄的堡壘,第二是企圖將清政府搬到英國的勢力范圍內,置于英國兵艦的保護和監視之下,以便于實現“中國印度化”的毒辣計劃。德國政府在試圖和英國勾搭的同時,并未把彼得堡當局放過不管。三月二十三日,德駐俄大使曾向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К.Лобанов)表示德俄兩國在遠東的利益并不矛盾,希望合作。就俄國來說,雖然遼東半島的占領嚴重地威脅它的侵略利益,但是在四月初的時候,俄政府還沒有實行強硬干涉的決心。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認為俄國此時不宜得罪日本,為的是將來可以利用日本抵制英國。他在四月六日奏報沙皇說:“在亞洲,我們最危險的敵人無疑是英國(尼古拉二世批:”當然“)。它帶著惡意及妒忌注意我們在遠東的每一步驟,這是毫無疑問的。亞洲發生困難時,英國的友人常是我們的敵人,它的敵人卻是我們的友人!毡局饕莻海上強國,它遲早會成為英國的敵手……!碑敃r俄國政府只決定聯合列強以“非常友誼”的方式勸告日本放棄旅順。四月八日,俄政府邀請列強以下列形式的照會致達日政府:“日本并吞旅順將長期阻礙中日兩國重建良好關系,并將永久威脅東亞和平!庇鴥乳w在討論這一問題后發表聲明說:聯合干涉只能靠武力實現,英國不能參加這個行動,因為它在東亞的利益并未受到很大影響。相反,德國政府自英國的態度明朗化以后,卻積極準備和俄國在遠東通力合作,支持俄國的任何行動。素以“中國通”著稱的德國前駐華公使巴蘭德集中了德國統治集團的意見,在四月八日寫成備忘錄一份,說明德國在遠東無條件支持俄國,可以影響俄國在歐洲對德國的態度,減輕德國東境所承擔的壓力,同時更可以疏遠俄法之間的緊密聯系!斑有一層,和俄國共同行動,我們或者可以從心懷感激的中國??當然我們必須使它感激??得到一塊地方作為海軍基地和煤站之用,不論割讓也好,租借也好,實際上都是一樣的”。這個建議獲得了威廉二世的完全同意,他說:“俄國的真正使命是在東方,引導它向東發展,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
德國政府的竭力支持和慫恿,大大影響了俄國對遠東問題的態度,堅定了俄國政府對日本實行強硬干涉的決心。四月十一日羅拔諾夫在內閣特別會議上宣布:“德國……在和談開始以前,對中日糾紛十分冷淡,今日卻宣稱準備參加我們認為在東京必須做的任何步驟”。會議就俄國對日本究應采取何種態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財政大臣維特(Виттe)堅決主張強迫日本放棄全部遼東半島,他的意見在會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按照維特的分析,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鋒芒主要是向著俄國。遼東的占領,以后一定會引起朝鮮的全部歸并日本,而且對俄國的遠東領土和西伯利亞鐵路也是嚴重威脅,俄國為保護這片領土,就不得不派去幾十萬軍隊和大大加強海軍,并且即使如此,遲早和日本還是不免發生沖突。由于這些緣故,所以“我們應堅決聲明,我們不能容許日本占領南滿,假使不履行我們的要求,我們將采取適當的措施。……如果有戰爭的必要,我們就堅決行動”。“現在決定開戰,對于我們有利得多,因為不然俄國在將來就會遭受更大的犧牲”。和巴蘭德一樣,維特并沒有忘記從中國索取“報酬”,他說對日本實行干涉后,“這樣我們就成為中國的救星,中國會尊重我們的功勞,因而會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們的國界”(指重劃阿穆爾邊區疆界??引者)。海陸軍大臣一致支持維特的意見,并表示俄國的軍事準備已可應付裕如,不怕一戰。會議決定正式勸告日本放棄占領遼東半島,如日本拒絕接受要求,則俄國按照自己的利益自由行動。羅拔諾夫對這一決定起初還有些猶豫,他直到十五日才將議決案奏報沙皇,十六日經尼古拉二世正式同意,俄國的政策至此最后確定。法國在聯合對日干涉問題上的立場,基本上以俄國的立場為轉移,但態度遠不及德、俄兩國積極。一方面,法國政府為了鞏固新訂未久的俄法同盟,勢必和俄國在遠東一致行動;另一方面,當時德國割取阿爾薩斯、洛林將屆二十五周年,法國人民仇德情緒很深,政府如公開和德國在遠東合作,勢將遭受社會輿論的抨擊。由于這個緣故,所以法國政府一度力圖誘導英國參加對日本干涉,以便將俄德法三國的行動,變為歐洲各大國的聯合行動,從而減少本國人民的不滿情緒。再則法國政府擔心,如英國不參加聯合干涉,英日貿易可能大大發展,而法國對日本的貿易將受到不利的影響。但英國遠東政策此時早已確定,法國的努力并沒有得到任何結果。法駐俄大使蒙臺伯洛(Montebello)又曾向羅拔諾夫建議,俄法兩國不必反對馬關條約,但由俄國占領一個適當的不凍港作為補償,而法國則占領海南島旁邊的一個中國島嶼。這個建議也沒有為俄國所接受。最后法國政府只好追隨俄國,同意參加三國干涉。
四月十七日,即馬關條約簽字的同一天,俄國政府正式邀請巴黎和柏林當局聯合要求日本放棄占領遼東半島,如果日本表示拒絕,即由三國海軍切斷遼東日軍和本國間的聯系,使其陷于孤立。同日德政府訓令駐日公使古希米德(Gutschmid)和俄、法公使一致行動,警告日本退還遼東。俄、法兩國駐日公使也先后接到同樣的訓令。三使同于四月二十三日赴日本外務省,向外務次官林董提出上述警告。停泊日本各港的俄國軍艦晝夜升火,禁止船員登陸;俄國東部西伯利亞總督并急召預備兵入伍,集合五萬人,隨時準備出動,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對于這一突如其來的聯合干涉,日本政府感到十分驚慌。俄國的態度雖不難估計,但德國的舉動則非日本始料所及,因為德國政府在這次戰爭的大部分過程中,一直表現仿佛對遠東問題不愿過問的態度,德國公使古希米德甚至“在每一次日本戰勝的時候,都向日本政府表示最熱烈的祝賀”。狡猾的日本外交家駐德公使青木周藏,對德國的舉動也感到無法解釋。他憤怒地說:“我不懂德國為什么要參與干涉。我只能夠猜想:或許這是由于德皇一時神經錯亂的緣故。”當時日本經過八個月的侵華戰爭,本身早已十分疲弱。就海軍來說,“由于人員疲勞,軍需缺乏,今天不要說對三國聯合的海軍作戰,即僅與俄國艦隊作戰也全無把握”。在外交方面,雖然日本政府力圖獲得英美的實力援助,但兩國都不愿冒戰爭的危險實行反干涉。英國聲明守中立態度,并勸告日本不可和三國交戰。美國表示愿意在“限于與局外中立原則不相矛盾的范圍內,與日本協力”。日本既不能獲得強有力的外援,在三國的武力威脅下只有讓步一途。五月五日,日政府向三國聲明:“日本帝國政府根據俄、德、法三國政府之友誼忠告,約定拋棄遼東半島之永久領有!比毡菊谌龂缮嫫陂g所抱的基本方針是“對于俄、德、法三國雖全然讓步,對于中國一步不讓”。它為了保證已經勒索到手的其他侵略利益不致失去,堅持不論日本接受三國的要求與否,清政府必須如期批準馬關條約并和日本互換。這一方針獲得美國的充分支持,在三國干涉期間,一面由美國政府訓令駐華公使田貝催促清政府“從速”批準條約,另一方面由科士達出頭,在四月三十日到總理衙門進行威脅。據科士達在他的《外交回憶錄》中記載:“我特別強調之點是:條約已不是李鴻章的條約,而是皇帝的條約了!绻芙^批準,他將在文明世界面前失去體面,而軍機大臣對于皇帝的不體面是要負責的。”除美國之外,德國政府也積極支持日本的這一要求。雖然德國是三國干涉的積極參加者,但它竭力想使日本的怨憤不致落在自己身上。當德國駐日公使向林董面致退還遼東的勸告時,照會中曾有“……日本大可以讓步,蓋向三大強國宣戰,前途毫無希望”等語,這些恐嚇性的措辭,受到柏林當局的嚴厲申斥。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認為必須設法聯絡日本的感情,他在三國干涉的第二天寫道:“也許過幾年之后,我們會為了某些目的而希望和日本締結協定!币虼嗽趽Q約問題上,德國竭力向日本討好,并嚴重警告清政府:“換約一事,決不許有所遷延。”俄國因怕日本拒絕放棄遼東半島,曾勸告清政府暫緩批準馬關條約,借以加強對日本的壓力。清政府癡心依賴俄國的援助,并訓令駐俄公使許景澄誘導俄國對日使用武力,“倘真用兵力,中國愿與俄立定密約,以酬其勞”。五月五日,日本宣布接受三國要求后,俄國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轉促清政府如期履行交換批準書的手續。五月八日,清政府在列強壓迫下和日本在煙臺交換馬關條約的批準書。中國人民從這天起被套上一副新的枷鎖,中國被迫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淵又下陷了一大步。
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決不等于無條件的讓步。它雖然在對三國的宣言中未附任何要求,但實際早已和德國暗中講妥,以增加賠款作為退還遼東半島的交換條件。七月十九日,日本正式向三國要求由清政府償付庫平銀五千萬兩作為還遼“酬報”,德國立即表示支持,俄國則為加強對清政府的政治影響,竭力表示“公正”,主張減半,最后由德國提議改為三千萬兩,并取得俄、法同意。十月十九日,三國和日本在東京成立協定,約定日本可得賠款三千萬兩,日軍在中國支付此項賠款后三個月內退出遼東半島。同年十一月八日李鴻章和林董簽訂的所謂中日遼南條約,內容實際上和四國事前商定的完全一樣,清政府不過是承認照各國的意旨交款贖地而已。三國干涉還遼并不意味列強有心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恰恰相反,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以“還遼有功”或其他借口,在中國展開了攫奪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并向中國投資的大競爭。列寧在論及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時寫道:“日本……試圖在中國的萬里長城上打開缺口,而當它發現這塊肥肉的時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資本家搶走了!边@一段話生動地表述了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在中國競爭角逐的形勢。三國干涉還遼,對遼東半島最感興趣的實際上是俄國,而法、德兩國的視線卻集中在臺灣。在三國干涉期間,法國政府曾積極準備乘機攫奪臺灣,并與清政府進行秘密談判,約定如三國與日本開戰,即由法國駐兵臺灣實行“保護”。德國更早有侵略臺灣的企圖。遠在一八九四年十一月間,德皇威廉即疑法國有侵臺野心,主張立即由德國海軍先將臺灣占據。清政府和法國密商“保臺”,引起德國的極大嫉視。據臺灣巡撫唐景崧報告:“有德人來說,中德交情最厚,向無微嫌,臺事……獨未及德,似未周到。因此德領事探商,渠亦以為應有電旨飭許星使向德外部商請阻割臺灣,并由總署向德使籌商。查法德素不相能,……今請法不請德,恐德難以為情,致添一層痕跡,似非邦交所宜,惟添請德國,于大局似有益無損!睆倪@段話中,不難看出法德二國為爭奪臺灣而勾心斗角的情況。當時清政府除商請法、德“保臺”外,和英、俄兩國也有接洽。張之洞、唐景崧是這一政策的首倡者。所謂保臺,實質上就是以另一種方式將臺灣出賣。唐景崧在四月二十五日致總理衙門的電報中曾說:“臺地多煤,……基隆、宜蘭金礦且多,不僅金砂也!缛_許各國為租界,各認地段開礦,我收其稅,則利益均沾,全臺將益繁盛”,充分證明了所謂“保臺”政策的出賣主權的性質。這一賣國政策最后所以不曾實現,是因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彼此勾心斗角,互相監視,誰也不敢冒險嘗試。而且臺灣已經是日本的口中之物,要想取得臺灣,至少須有單獨對日本作戰的準備。英國外交大臣金伯雷曾向清駐英公使龔照瑗表示:“敝國無端得地,他國貪涎難咽,妒眼倍明,幾為眾矢之鵠,所謂于英無利也!夷肯率Ш椭毡,豈能嘿爾而息哉!逼渌麌,也都有和英國相同的顧慮。五月中旬許景澄電告總署:“俄國不及顧臺,亦不能再向日本說話;德國已由領事告臺民不能保護。”法使施阿蘭(A.Gérard)也在日本向三國屈服后告總署說:“臺灣一事,接外部復電云:前外部與慶常商及保護,因恐倭不聽勸,北路或有戰事,法欲以臺灣駐兵;今已允讓遼東,與前情不同,中國既將臺灣許與日本,自不便再想別法,致啟釁端,本國亦不便出而干預,現在此事可作罷論!钡▏⑽匆虼苏嬲龗仐壡致耘_灣的野心。它要求將澎湖列島“中立化”,并禁止日本在該島設防。西班牙也有類似的要求。德國竭力反對,認為這個問題節外生枝,不便討論。德外相馬沙爾曾通知駐英大使哈茨菲爾德說:“法國和西班牙……企圖限制日本新近取得的海島屬地,或許是要擴大它們自己的海島屬地”,說明了德國的顧慮所在。另一方面,俄國則對法國的要求表示某種程度的支持。最后三國達成妥協,商定由日本聲明保證不將臺灣及澎湖列島讓與他國,同時承認臺灣海峽為各國公共航路,不得由日本獨自利用。
請外國“保臺”的幻想破滅以后,清政府決心如期向日本交割臺灣。五月二十日命令臺灣巡撫“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其臺省大小文武各員,并著唐景崧飭令陸續內渡”。與此同時,清政府特派李經方為全權委員,在科士達陪同下前往臺灣辦理交割手續。這個賣國賊害怕受到臺灣人民懲罰,不敢在臺灣登岸。據科士達自供:“我發現李經方不愿意上岸,我就向他建議,他可以不用上岸而執行他的任務并履行條約。我告訴他,……用一書面文件叫做‘讓渡證書’就夠了,把這文件簽字交付后,所有權也就移交了……!绷露,李經方遵照科士達的建議,在基隆口外日艦上會見日本臺灣總督,獻上割臺清單,中國的領土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就這樣被葬送了。全國人民在獲悉換約和割臺的兇耗后,人人感到“痛心疾首,呼天無路”,對清政府的賣國勾當恨入骨髓。當時上海出版的《申報》直言“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明確地指出人民抵抗路線和統治集團投降路線的本質差別。全臺同胞人人抱定“桑梓之地,義與存亡”的決心,“一律預備與倭人決一死戰,不愿將全臺歸與倭人,眾志成城,有死無二。”還在李經方交割以前,日本侵臺主力近衛師團,從沖繩中城灣出發,搭乘大批船艦,分路進攻臺灣本島,進行侵臺戰爭。五月二十九日,日軍在三貂角強行登陸,六月二日日本海軍炮擊基隆,三日基隆失陷。唐景崧按清政府指示,把大小官吏用船載往大陸,隨后他自己也卷款逃走,臺北不戰而失。臺灣人民組織義民軍,與入侵日軍進行英勇搏斗,他們擁護臺南守將、幫辦臺灣軍務劉永福統率防軍和義民軍共同抗日,在孤立無援的環境中抗擊日寇達五個月之久。日本人竹越與三郎記載臺北四鄉民眾積極配合抗日部隊作戰的情形時寫道:“不論何時,只要我軍(指日本侵略者)一被打敗,附近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青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面呼喊著,一面投入戰斗。我們的對手非常頑強,絲毫也不怕死。他們隱藏在村舍里,當一所房子被炮火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里去,永遠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不僅臺北是這樣,而且整個新竹的四郊也是這樣,新竹村民是以頑強和勇猛著稱的!鼻峙_日本侵略者憑借優勢的兵力,總計用了兩個多月時間,才把臺北一帶的抗日武裝暫時鎮壓下去。臺北、新竹間的村莊,在作戰中被日本侵略者縱火焚燒,完全夷為廢墟。八月中旬戰事轉入臺中一帶?谷詹筷牸辛α勘Pl彰化,展開自日本近師團侵臺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搏戰。劉永福的親軍(七星隊)在這次戰役中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彰化陷落后,日本侵略者復連陷云林等地,嘉義危急。劉永福一面籌防,一面組織反攻,并曾將云林等地一度收復?谷哲娪锰、土槍和長矛抗擊新式裝備的日本侵略者,百戰不屈,有力地挫折了侵略者的兇焰。他們無比英勇的抗日行動,令人至為感奮。
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抗日軍餉械竭蹶的危機日趨嚴重。清政府和沿海各省督撫害怕“另生枝節”,不敢對臺灣人民給以絲毫的援助。十月間日本侵略者猛撲嘉義,接著日軍第二師團,在臺灣南部枋寮和臺南以北的布袋口登陸,配合近衛師團,對臺南展開圍攻?谷哲婇L期作戰,大部陣亡,十月十九日余軍在敵眾我寡、餉械俱絕的情況下,在嘉義和臺南之間的曾文溪進行了最后的英勇戰斗。二十一日臺南英國傳教士導引南路日軍入城,臺南失陷。日本侵略者在侵臺過程中所遭受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以侵臺的主力軍近衛師團而論,死傷達數千人,其師團長能久親王中將,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也都在臺灣傷重斃命。臺灣同胞不怕流血犧牲,為保衛祖國的領土英勇作戰,這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全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甲午中日戰爭以臺灣人民抵抗失敗而結束。中外關系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掠奪更加緊了,瓜分中國的大風暴日益迫近了;另一方面,中國人民接受中法、中日兩次侵略戰爭的教訓,更勇敢地擔當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反侵略斗爭的浪潮,在全國范圍內一天比一大洶涌地高漲起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7588.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