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貪污孿生的是瀆職及不作為。被稱為康熙三大名臣之一的張伯行,其名言是:“勤上本,懶結案,準謊詞,冤到底!鼻r三法司積案萬件不處理。官吏只要錢,不辦事,結果可想而知。種種弊端,最后負擔都落在老百姓身上,而且層層加碼。所謂“州縣有千金之通融,胥吏得乘而牟萬金之利。督撫有萬金之通融,州縣得乘而牟十萬之利”,百姓有冤難訴,兼以土地兼并,人民流離失所,北京城乞丐多達10萬人。于是強者起而為盜,官員為了政績,不敢報剿,最后釀成民變。如川楚陜白蓮教大起義,涉及多省,一直到嘉慶七年才平息。國力大耗,軍費過億。至此必須解答人們熟知的康乾盛世幾大標志,即永不加賦、蠲免錢糧、人口增加、國庫充盈。筆者認為這些說法即使不全是作偽,至少水分不少。永不加賦?康熙50年詔全國永不加賦,一直傳為德政。事實上正賦之外,當時還有耗羨(即附加稅),其數目從20%?30%到50%?80%。雍正時耗羨歸公變成正稅,雖一時減少了民負,但正如黃宗羲定律,每次并稅之后,一定會有新的附加。果然乾隆后產生了“平余”、“重戥”、“浮收”、“淋尖”、“踢腳”、“灑散”等名目繁多的稅種,稅負不是少了,而是加了多少倍。蠲免錢糧?乾隆十年起各省輪流免除錢糧,以后又普免3次,稱為德政。但老百姓并未得到實惠。乾隆四十五年廣西生員吳英條陳:“圣上有萬斛之弘恩,貧民不能盡沾其升斗!奔词钦f上免下不免,上下演雙簧。乾隆明明知道,卻不會去追查地方官,而是以觸犯御諱(乾隆名弘歷)為由,將吳英凌遲,子侄5人處死。另一個例子更明顯:乾隆五十五年,戶部侍郎尹壯圖奏各省督撫貪污虧空,乾隆命尹去查,同時用500里加急驛傳告訴地方官“設法挪移,彌縫掩飾”。結果使尹查無實據被革職。人口增加?康熙時2400萬,乾隆初為1.4億,五十五年達3億。八十年中人口增加了10倍多。不過,康熙時統計的是丁口數。當時有丁稅,所以百姓多瞞報,四五丁只報一丁,十丁僅報二三丁,實際人口已是一億多。一般來說,人口增長主要是農民。因政府獎勵移民墾荒(前6年免稅,官吏升遷),百姓需要增丁,雍正又攤丁入畝,從而使人口增加。國庫充盈?康熙末年庫存800萬兩,雍正時達6000萬兩,乾隆初2400萬兩,乾隆末達7000萬兩。其原因一是田畝增加,工商稅也大增(如鹽、礦稅收)。二是捐納多。三是上下交征利,如朝廷貸款給鹽商做生意,坐收本息。四是物價上漲,由康至乾普遍上漲了3至5倍。當時財富集中,一般大商人都有百至千萬,所以政府有幾千萬并不是什么驚人的數字。
最后,引用顧準的一則筆記,大約可概括盛世的特征:“中國歷史上的武功和文化,都離不開對農民剝削的加深。每一朝代的極盛時代,同時就是剝削程度上升的時代,是商工發展的時代(以軍需和奢侈為動力),也是農業總產量提高的時代,可是同時也是農民生活下降的時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7590.html
相關閱讀: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