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十四子及生母介紹:唐太宗李世民可謂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君?上В瑹o情最是帝王家,說到他的兒子,這些貴胄的人生結局甚為凄慘:其中三個被殺,三個自殺,三個早夭;一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爾后又被流放淪落而死。
唐太宗李世民14個兒子的可悲結局: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為,卻拿自己的兒子們沒有辦法。他為他們操心勞神、灑淚頓足,甚至下過殺子詔,史家記下這類宮廷軼聞,我們不妨利用它來認識一下封建社會。
李世民有14個兒子。按慣例,立太子以長,余為王,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礎,可是非嫡長子立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長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兒子總是處于一種極為特殊的地位。而結果呢,這些兒子絕大多數不成器,下場也很可悲:其中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這等于被開除出李家戶籍,爾后又被流放。唐太宗十四子:皇后長孫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楊妃生吳王李恪、蜀王李?;陰妃生庶人李?;燕妃生越王李貞、江王李囂;韋妃生紀王李慎;楊妃生趙王李福;楊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蔣王李惲;后宮宮女生楚王李寬、代王李簡。
1、唐太宗的大兒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聰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為皇太子,時年八歲。不想成年后喜好聲色,漫游無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兩面派,當著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廢,深嫉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后來,李承乾甚至想謀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獄后廢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后死在那里。唐太宗有鑒于此,曾下了一道詔書:“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望者,兩棄之,著為令。”(《新唐書?太宗諸子》)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紙空文。
恒山王李承乾: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極為寵愛和最為器重的兒子。
李承乾因生于承乾殿,故以此為名。武德三年六月,封為恒山郡王。武德五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太宗即位,于武德九年十月立為皇太子,時年八歲,聰明可愛。但是年長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
后來于貞觀十六年被控武力叛變,意圖殺害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貞觀十九年郁郁而終,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爾后,由于長孫無忌強力的支持,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治被立為太子,此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亦同。
大唐太子李承乾??叛變被廢 郁郁而終
唐太宗十九年,李承乾于憂憤中去世。
李承乾,為唐太宗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字高明。因生于承乾殿,故以此為名。太宗即位,立為太子,時年八歲,聰明可愛。但是年長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他認為有損太子的形象,因此產生自卑感,此后為沖淡此感,開始將興趣移轉到聲色犬馬上,還有同性戀傾向,以致于行為產生偏差,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貞觀十六年被控武力叛變,意圖殺害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貞觀十九年郁郁而終,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36544.html
相關閱讀: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