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align: left;">郭元振一生顯赫,歷事四朝,不料晚景竟如此凄涼,朝野聞之,無不欷?感慨!白允压住钡墓癖救烁菨M腹冤屈,“怏怏不得志”。兩個月后,朝廷改元開元,大赦天下,郭元振被赦免,起用為饒州(今江西波陽)司馬。但是經過這次沉重打擊,郭元振的心境和身體狀況都已大不如前,所以未及走到饒州就一病而歿了。 style="text-align: left;">郭元振的貶死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信號,標志著李隆基罷黜功臣的大幕已經轟然拉開。 style="text-align: left;">二 style="text-align: left;">緊繼郭元振之后被罷黜的功臣,就是曾替他說情的劉幽求和張說。 style="text-align: left;">張說最先察覺到了危險的降臨。 style="text-align: left;">就在驪山閱兵數日后,張說就通過可靠渠道獲知,皇帝準備征召姚崇(幾年前被太平公主平排擠出朝,時任同州刺史)入朝為相。張說與姚崇素來不睦,驪山一幕已經讓張說成了驚弓之鳥,如今又聽到老對手即將回朝復相的消息,張說更是寢食難安,于是立刻行動起來,授意御史大夫趙彥昭對姚崇進行彈劾。 style="text-align: left;">然而,李隆基不為所動。 style="text-align: left;">張說不甘心,馬上又去找與他私交甚篤的殿中監姜皎謀劃了一個辦法,讓他出面阻撓姚崇回朝。姜皎依計而行,找了個機會對玄宗說:“陛下不是一直苦于找不到河東總管的合適人選嗎?臣如今幫陛下物色了一個。” style="text-align: left;">玄宗眼睛一亮,忙問:“誰?” style="text-align: left;">姜皎心下暗喜,朗聲答道:“同州刺史姚崇文武全才,乃是河東總管的不二人選。” style="text-align: left;">姜皎原本以為此計甚妙,因為如此一來,既可不著痕跡地阻止姚崇入朝,又能在天子面前表現自己為君分憂的忠心,實在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山ù蝈e了如意算盤,玄宗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style="text-align: left;">他話音剛落,玄宗就發出了一聲冷笑,說:“這都是張說的意思吧?你竟敢當面欺君,論罪當死!” style="text-align: left;">姜皎臉色唰的一下就白了,慌忙伏地叩首,拼命謝罪。 style="text-align: left;">張說萬萬沒想到,自己機關算盡,結果反而加快了姚崇回朝的步伐。玄宗隨后便遣使召回了姚崇,拜其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補了郭元振的缺。兩個月后,又讓他兼任中書令(時稱紫微令),大有取代張說之勢。 style="text-align: left;">眼看自己隨時可能出局,張說惶惶不可終日。人一急就容易出昏招,張說情急之下就做出了一個十分愚蠢的舉動,竟然暗中跑到岐王李范的府上,向他大表忠心。 style="text-align: left;">當朝宰相與宗室親王暗通款曲,這是什么性質的問題?往輕了說,這叫行為不檢;往重了說,這叫陰謀篡逆!尤其對李隆基這種非正常即位的皇帝來說,大臣和親王背著他眉來眼去、勾肩搭背,更是一種最讓他感到恐懼和憤怒的行為,一種絕對不可饒恕的行為! style="text-align: left;">張說的一舉一動都被老對手姚崇看在了眼里。有一天,姚崇奉召入對,走進殿中的時候,故意裝出一瘸一拐的樣子。李隆基問他:“有足疾乎?”姚崇答:“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 style="text-align: left;">李隆基大為詫異,追問他到底怎么回事。姚崇不緊不慢地說:“岐王是陛下愛弟,張說乃宰輔重臣。日前,張說竟然私下拜詣岐王。臣擔心岐王受其蠱惑,故而為此憂心。” style="text-align: left;">居然有這回事!那就什么也不用說了。 style="text-align: left;">開元元年(713年)十二月,李隆基斷然罷去張說的相職,將其貶為相州(今河南安陽)刺史。 style="text-align: left;">同日,劉幽求也被貶為太子少保。 style="text-align: left;">和劉幽求同病相憐的,還有功臣鐘紹京。李隆基即位后,鐘紹京任戶部尚書,但是隨后又被貶為太子詹事,和劉幽求一樣坐了冷板凳。面對如此際遇,鐘紹京當然也是牢騷滿腹,所以時常和劉幽求一起慨嘆時運不濟。 style="text-align: left;">劉、鐘二人的怨言很快就傳進了一個人的耳朵,這個人就是新任宰相姚崇。自然,姚崇毫不猶豫地告發了他們。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以雷霆手段鏟除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從父皇李旦手中奪取了最高權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唐天子。 style="text-align: left;">然而,大權獨攬的李隆基并不能從此高枕無憂,因為他是一個靠政變起家的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政變的威力,也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政變的危害!那些曾經幫他在一次次權力斗爭中奪取勝利的功臣,一個個都是搞政變的行家里手,他們當初表現出的能力越強、手段越高明,如今對李隆基構成的潛在威脅就越大、讓他感到的擔憂和恐懼就越深…… style="text-align: left;">雖然在坐穩皇位之后,李隆基給予了這些功臣極其豐厚的賞賜,無論是官職、爵位,還是金銀綢緞、田園宅邸,李隆基都毫不吝嗇、慷慨賜予?申P鍵的問題是,人的欲望是會膨脹的,誰又敢保證,他們能夠滿足于已經到手的一切,而不會覬覦更多、貪求更多呢? style="text-align: left;">于是李隆基開始了他的擺平功臣之旅。 style="text-align: left;">一 style="text-align: left;">頭一個被李隆基“鳥盡弓藏”的功臣,是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即宰相)郭元振-手握兵權,當然首當其沖。 style="text-align: left;">在鏟除太平公主集團的政變(史稱“先天政變”)中,郭元振因率兵“侍衛”(實則軟禁)皇上李旦有功,事后進封代國公,賜食邑400戶,賞綢緞1000匹。這是極大的榮寵。 style="text-align: left;">但是,短短三個月后,他的這些榮寵就都化成了夢幻泡影…… style="text-align: left;">這一年十月十三日,李隆基在驪山(今陜西臨潼東南)腳下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閱兵式,集結的部隊多達20萬人。平原上大風獵獵,旌旗招展,軍陣綿延五十余里。李隆基一身戎裝,御駕親臨,文武百官隨駕扈從。作為宰相兼兵部尚書,郭元振自然是這場大閱兵的總指揮,同時也是最高責任人。 style="text-align: left;">閱兵式開始后,所有人都興致勃勃,唯獨觀禮臺上策馬而立的天子一直眉頭緊蹙、臉色陰沉。 style="text-align: left;">沒有人注意到天子的臉色,當然更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style="text-align: left;">閱兵式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天子李隆基突然發出一聲怒喝,命人即刻逮捕郭元振。隨行百官盡皆失色,目瞪口呆,不知道天子這是唱的哪一出。還沒等他們回過神來,郭元振已經被五花大綁地帶到了帥旗下。李隆基二話不說,當即以“軍容不整”為由,下令將郭元振就地斬首。 style="text-align: left;">面對這從天而降的殺頭罪名,郭元振驚駭莫名,嚇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style="text-align: left;">和他同樣感到震駭的,還有同為功臣的劉幽求和張說。先天政變后,劉幽求入朝擔任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徐國公;張說官任中書令,封燕國公。此時此刻,雖然他們和在場眾人一樣都感到有些手足無措,且一時也摸不清天子突然變臉到底意味著什么,但無論是作為百官之首的宰相,還是作為與郭元振有著相同背景的功臣元勛,劉、張二人都沒有理由對此保持緘默。于是天子話音剛落,劉幽求和張說便雙雙跪倒在天子馬前,高聲諫言:“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殺!” style="text-align: left;">劉、張二人說郭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僅是指他在先天政變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指他從政多年為帝國立下的赫赫功勛。早在武則天當政時期,郭元振就已經是一位朝野皆知的名將,在抗擊突厥和吐蕃的戰場上屢立戰功,素以治軍嚴整、擅長邊務著稱。武周末年,郭元振出任涼州都督,史稱其“善于撫御,在涼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遺”。 style="text-align: left;">可想而知,這樣一個出將入相、各方面經驗都極為豐富的軍政元老,幾乎是不太可能在這樣重大的場合犯下“軍容不整”的低級錯誤的。說到底,所謂的“軍容不整”,無非是李隆基罷黜功臣的一個借口罷了。 style="text-align: left;">當然,李隆基的目的只是想解除郭元振的兵權,而不是非殺他不可,所以當劉、張二宰相出面求情的時候,李隆基便就坡下驢,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但削除了他的所有官爵,將其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
style="text-align: left;">劉幽求被貶為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并把他的700戶封邑削掉了600戶,同時貶鐘紹京為果州(今四川南充)刺史。 style="text-align: left;">此后,劉幽求又幾經轉任,但始終沒有機會回朝。劉幽求抑郁憂憤,就在赴任郴州刺史的途中“憤恚而卒”,終年61歲。 style="text-align: left;">三 style="text-align: left;">隨著一個個功臣相繼被貶,姚崇在朝中的地位也日漸穩固。但是,還有一個資深宰相也頗受李隆基的信任,讓姚崇很有些掣肘之感。 style="text-align: left;">這個人就是先天政變前因告發太平公主的陰謀而成為功臣的魏知古,他已經當了好幾年的侍中(開元初稱黃門監)。到了開元二年,當大多數功臣都已被逐出權力核心后,玄宗唯獨對這個魏知古“屢有顧問,恩意甚厚”,又授予他中書令的要職,讓他與姚崇共同執掌中書省。對此,姚崇當然是極度不爽的,一直想找機會把魏知古搞掉。 style="text-align: left;">當然,作為一個政治斗爭經驗極為豐富的政壇元老,姚崇的整人手段是相當高明的,他要讒毀魏知古,必然也會做得十分巧妙,不著痕跡。 style="text-align: left;">早在武周時期,姚崇便已官拜宰相,魏知古早年曾受到他的提攜。李隆基先天年間,魏知古曾調任東都洛陽,分管了一段時間的吏部政務。當時姚崇有兩個兒子也在東都任職,因自以為其父對魏知古有知遇之恩,遂肆意請托,經常找魏知古走后門。魏知古礙于情面,不便拒絕,但是心里非常不滿,回到長安后就向玄宗告了御狀。 style="text-align: left;">某日,玄宗不動聲色地問姚崇:“賢卿的幾個兒子,才干、性情如何?” style="text-align: left;">姚崇腦筋一轉就明白發生了什么,于是從容奏答:“臣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在東都,為人多欲而不謹,定是有什么事情請托魏知古,臣還來不及查問。” style="text-align: left;">李隆基原本以為姚崇一定會包庇兒子,沒想到他竟然據實回答,不禁面露喜色,問:“賢卿何以得知?”姚崇說:“魏知古初入仕時,曾受臣提攜。臣的兒子們愚昧,以為魏知古一定會對臣感恩,包容他們為非作歹,所以才敢向他請托! style="text-align: left;">李隆基聞言,頓時對姚崇大生好感,認為他為官持正,不徇私情;而對魏知古的印象則一落千丈,覺得此人非但不懂得知恩報恩,反而在背后打小報告,實在太不厚道,當即流露出斥逐魏知古之意。 style="text-align: left;">開元二年五月,魏知古被罷去相職,貶為工部尚書。 style="text-align: left;">最后一個被玄宗罷黜的功臣是崔日用。 style="text-align: left;">崔日用是一個典型的投機政客,是屬于玄宗最不放心的那一類人。史書評價崔日用說:“才辯過人,見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轉禍為福,以取富貴!贝奕沼米约阂步洺θ苏f:“吾一生行事,皆臨時制變,不必重專守始謀!彼^“臨時制變,不必重專守始謀”,意思就是凡事隨機應變、見風使舵,只要最終站隊正確,就無須“專守”一個陣營。可想而知,這樣一個無原則、無立場的政治投機客,最終是不可能得到玄宗重用的。 style="text-align: left;">開元三年十二月,崔日用的堂兄、時任京兆尹的崔日知因貪贓枉法被治罪,玄宗趁勢以連坐之名將崔日用貶為常州(今江蘇常州)刺史,并削除了他的300戶封邑。 style="text-align: left;">至此,昔日輔佐李隆基君臨天下的政變功臣基本上已被貶黜殆盡。 style="text-align: left;">這就叫“飛鳥盡,良弓藏”! style="text-align: left;">從歷史上看,這一幕幾乎是每個強勢帝王為了鞏固皇權,開創大業而必修的一課,尤其對于李隆基這種非嫡長子出身,并且靠政變上臺的皇帝而言,這更是他親政之初的必然之舉。不過,和那些誅殺功臣的皇帝比起來,李隆基采取的手段還是相對溫和的。他充其量只是做到了“飛鳥盡、良弓藏”,而沒有發展到“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 style="text-align: left;">換言之,李隆基身上還是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人情味。用電視劇《潛伏》中的一句經典臺詞來說:“沒有人情味的政治是短命的!崩盥』阅茉诨实鄣奈蛔由弦蛔褪44年,而且締造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也許就在于他的人情味,在于他執政手段的溫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36549.html
相關閱讀: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