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9月,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想把自己的家鄉鳳陽建成與京都南京齊名的中都,便下詔選派工匠,大興土木。但在六年之后,也就是洪武七年,即公元1375年4月,朱元璋突然下詔罷建中都,在修建鳳陽的這六年中,朱元璋動用了全國的巨大物資,調集了百萬匠役,耗盡了難以計算的錢財。然而就在大功告成之際,朱元璋突然下令罷建中都,這無論從政治、經濟及其他角度來說,在當時,都是一件巨大的損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朱元璋下此決心罷建中都的呢?這還要從一首名叫《鳳陽歌》的當年流行歌曲說起。
《鳳陽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歌?
提到鳳陽,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氣的《鳳陽歌》。其實,《鳳陽歌》是鳳陽花鼓的一種小調,也是鳳陽一帶過去最有名的討飯歌。如今,這首“討飯歌”,輾轉了數百年之后,已變得面目全非,保留的,只是那個膾炙人口的開頭:“說鳳陽,唱風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瑯瑯上口的曲調,淺顯易懂的歌詞,那是誰都可以聽得懂的。在當年如此“反動”的歌詞,明顯的就是一種攻擊啊!矛頭,直指鳳陽走出來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并且,因此形成的現象很奇怪:那些來自鳳陽的乞丐們成群結隊,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沿途乞討,即使是豐收之年,冬天來臨,鳳陽人也把家門一鎖,仍舊出門要飯。這是怎樣一種民俗!討飯本是一件丟人現眼的事,但在鳳陽,你看不出凄楚,看到的卻是滿懷的歡樂,還有幽默和玩世不恭。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怎么都有一點不合常理人情。
然而,就在這個奇怪民俗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令人感慨萬千的別樣故事。除了故事的本身,還有著一種大眾心理,一種集體無意識悄然長成和放大的過程。
鳳陽花鼓曾是朱元璋最喜歡的流行歌曲
編纂于晚明時代的地方志《鳳陽新書》中,有一份洪武十六年,即公元1383年3月16日朱元璋頒發的圣旨:“鳳陽實朕鄉里陵寢焉……朕起自臨濠,以全鄉曲鳳陽府:有福的來做父母官,那老的們生在我的這塊土地上,永不課征,每日問雍雍熙熙吃酒,買炷好香燒,獻天地,結成義社,遵奉鄉飲酒禮……一年(皇陵)祭祀,止輪一遭。將了豬來祭了,吃了豬去;將了羊來祭了,吃了羊去。欽此!
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定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金陵距鳳陽不遠,鄉里鄉親們經常去皇城看望他。朱元璋平日里沒什么其他愛好,只是對家鄉的花鼓情有獨鐘。朱元璋登基的時候,家鄉人特意組織選拔了一支花鼓隊伍前去祝賀。隊伍到達金陵后,登基大典已結束,正是大宴賓客的時間;ü年犖橐幌伦鱼蹲×,不知道該不該演出。朱元璋看見家鄉來人了,非常高興,就說:“先唱先唱,唱完再吃!庇谑牵尮那闷饋砹,花鼓手們載歌載舞,極盡頌揚之事,直唱得朱元璋心花怒放。于是朱元璋就降下圣旨:我來自鳳陽,你們都是我的老鄉,以后,你們有福氣的去做父母官,無福氣的就給我看守陵墓,對于家鄉人,我不征收你們的稅費了,你們就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吧,每天只管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喝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68185.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