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與大報恩寺塔的事情被重提,是因為南京重建大報恩寺塔。而大報恩寺塔和上篇所聊的朱棣生母之謎一樣,也很有故事。歷史上,大報恩寺曾經過多次重修復建。如康熙三年五月,即重建過寺的正殿,塔也多次修葺。近二十年來,南京一直計劃恢復這個標志性建筑,重建大報恩寺塔。據方案主持東南大學古建筑專家潘谷西先生介紹,不是在原址,而是在原址的西側建塔。
歷史
大報恩寺塔暨遺址效果圖 歷史
實際上早在1928年,民國專家即為重建大報恩寺塔作了準備,中央大學建筑系教授劉敦楨當年到琉璃窯址進行調查。1935年又有專家提出了重建構想。但因為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此事擱置了,成了遺憾。如果不是那場戰爭,大報恩塔說不定已矗立在中華門外了——因為那時南京是中華民國首都,可以如朱棣一樣,借“國力”重建。 歷史
從朱棣決定興建塔,到現在重建,大報恩寺塔身上留下了太多的謎團。 歷史
謎團之一:朱棣建塔到底是想報誰之恩?
史書上講得很清楚,朱棣為報母親的養育之恩而建。但具體誰是他的母親,這里就很有學問了。近來出版的學術著作似乎為此事定了論,“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妃而建”。如中國古建筑權威潘谷西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就持有這種觀點,不久前筆者去拜訪潘先生時,他還是這樣說。
但《明史》明確稱:“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這“孝慈高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原配、著名的大腳皇后馬秀英,而不是來自朝鮮的?妃。
這樣的記載是負責任的,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1360年5月2日),地點在應天(今南京),其時朱元璋不要說皇帝(1368年才稱帝)了,連“王”都不是(1363年擊敗陳友諒后,次年才稱“吳王”),所以,大報恩寺及塔是朱棣為紀念其生母?妃而建,有捕風捉影之嫌。
“為紀念其生母?妃而建”一說,根源于野史。上篇中提到,傳說?妃是冤死的,作為親生兒子朱棣本人又不能公開張揚,于是借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之名,建寺、塔紀念她。而這種說法的直接證據都是《南京太常寺志》上的文字,其中所載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但是民間當時另有一說法,朱棣篡位,借“靖難之變”把侄兒朱允?趕下皇位的一事,朝野上下都有抵觸反感情緒,誹謗聲音四起。其中有一種聲音就是罵朱棣不是馬皇后生養的,血統有問題,是雜種,不然不會對親侄下此狠招。
在這種社會輿論壓力下,朱棣一方面進行言論鎮壓,另一方面做出姿態。為了表明自己是馬皇后所生,在遷都北京之際,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大興土木,建大報恩寺、塔,以感謝馬皇后的養育之恩,洗去身上的歷史是非。
這種說法為正統學者認可!督鹆甏髨蠖魉滤尽窌兴鸭烁鞣N版本的說法,其中有這樣的文字:“永樂十年,北遷,因欲報高皇帝深恩,于六月十五日午時起工,至宣德六年八月初一日完工,共19年。敕工部侍郎黃立恭依大內圖式,造九級五色琉璃寶塔一座,曰第一塔,以揚先皇太后之德。”
但歷史就是這么回事情,各種說法一多,特別是大家都說?妃是朱棣生母,事情就復雜了,這個報恩寺塔為誰而建,真相便難辨了。
實際上,在朱元璋當皇帝時,工部侍郎黃立恭奏請修葺,但因為國力問題,一直未能動工。這樣,一直拖到朱棣遷都北京時,方準。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朱棣借建塔“揚先皇太后之德”是有道理的。
謎團之二:為何選址于浪漫的長干里?
江南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全圖
大報恩寺塔的具體地點在南京城南的東長干里,現今的雨花路東側,這個地方是中國的古典浪漫所在。唐代大詩人李白詩歌《長干行》里有名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故事就發生于此。民間有傳說,早年這里有“異氣”。 歷史
在朱棣建塔前,這里曾有阿育王佛塔。崇佛的梁武帝蕭衍,于大同八年(公元543年)對塔作了改造,復建長干寺,易名長干塔。宋天禧年間,又改為天禧寺,后建圣感塔。元至元年間,再改為天禧慈恩旌忠寺,元末塔毀。梁武帝為什么要復建長干寺?其在《幸阿育王赦詔》中稱,時出現了異常天象,“月犯五車,老人星見”。
在塔建好后,頓現祥光。有詩“長干塔”稱:“十丈祥光起相輪,鐵浮屠鎮法王墳;只愁西域神僧至,夜捧長干剎入云。”
阿育王即鐵輪王,傳說曾于一日一夜間,役鬼神造了八萬四千塔,此塔即是其中之一。此塔在梁武帝改造前,曾經多次重建。但自塔成后,這里就出現異氣,成為佛門寶地。
順便交代一下,2008年8月,因南京重建大報恩寺塔,“長干塔”的地宮被當作大報恩寺地宮而意外被發現,出土了一只高達1.3米的大鐵函。鐵函內發現了一座金光閃閃的鎏金七寶阿育王塔的塔剎部分。
歷史
朱棣把報恩寺塔選擇在此,是否是這種考慮呢?這里也有一個傳說,朱棣“靖難起兵”前曾向馬皇后發誓,如果當上皇帝后,便建一寺塔報答。在兵渡長江時,江中忽然涌出一座寶塔,朱棣一驚,忽然想起了起事前的誓言。在當了皇帝后第二天,出現了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有人報信給朱棣,朱棣聽說后讓人不要救火,結果大火把寺燒得一干二凈;饻绾,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的灰燼雜物全部鏟凈,扔到長江里,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此即大報恩寺和大報恩寺塔。
從朱棣親自擬就的《御制大報恩寺左碑》看,朱棣的想法里還是考慮到這里“佛緣”的。“輝煥一新,重造浮圖,高壯堅麗,度越前代,更名為‘大報恩寺’,所以?靈迎貺,上資福于皇考皇妣……” 歷史
此后,大報恩寺塔也是異象不斷。
如明孝宗朱?樘去世后,17歲的朱厚照當了皇帝。朱厚照當皇帝頭一年(公元1506年),多年平安無事的大報恩寺塔出問題了,讓雷擊壞了。時朝臣建議立即予以大修,但此建議遭到反對,有人認為這是不祥征兆,有警告新皇帝的天意。《明史》記載了此事:“正德元年,雷震南京報恩寺塔,守備中官傅容請修之。鑒言天心示儆,不宜重興土木以勞民力,乃止。”
謎團之三:囚犯參加修建報恩寺了嗎?
大報恩寺塔
報恩寺、塔的建設周期很長,工程量驚人,前后花了19年時間(一說16年)。朱棣在生前并沒有看到此塔的建成,未報成恩,至他北征途中意外病死時,仍沒有建好,一直到他孫子朱瞻基當皇帝的宣德六年(一說宣德三年)才完工。這么大的工程,需要的人力非同一般,據說共有十萬人參與了建設。那么人都是從哪來的?
一般說法是“征集軍匠夫役”,即主要是兩種人,一是士卒,二是民工。從《明史》所透露的情況看,在現場的士卒確實有不少,但不一定是勞力,而是維持勞動秩序和安全保衛事務的。這么多士卒在施工現場就有疑問了,難道怕工人跑了?
民間傳說,還真就是這么一回事情——報恩寺、塔為犯人所建。工程中的所謂民工,特別是做苦力活的,都是囚犯。這在史書中可以找到證據,《明史》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載:“南京敕建報恩寺,役囚萬人。蜚語言役夫謗訕,恐有變,命辰往驗。”
從上述文字中還可知道,建報恩寺時的工作條件異常艱苦,囚犯怨聲起,傳言發生民變,朱棣這才派鄭辰前去查看。為了讓囚犯賣力,朱棣下詔,“原犯死罪者,蓋寺滿日,俱宥其死”。
但這么大的皇家工程,不可能全憑犯人之力。明初工匠主要來源于元代的匠戶,工匠是技術人員,下面具體做體力活的還有役夫。每一匠人配有五名役夫。匠人實行輪班制,三年一輪,也就是說,被征來的匠人三年之后才能回家;燒琉璃的匠人則為一年一班,一次至少要連續服役三個月。另外還有坐住制。
為了鼓勵軍人、匠人的“勞動熱情”,朱棣下詔,“軍夫人匠做工一年以上,始終不曾離役者,每名賞鈔十錠,賞布兩匹;夫匠免戶下雜差役,旗軍免余丁差撥各二年。”
謎團之四:建塔匠人后來“絕種”了?
共3頁: 上一頁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84517.html
相關閱讀: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