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大唐百濟裔名將黑齒常之:被酷吏逼死的絕世軍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他英姿颯爽,勇冠三軍,他先是大唐的敵人,后為大唐的將軍,他戰功赫赫,是初唐史上翻云覆雨的人物,由于武則天的猜忌和酷吏的逼供,他用“自縊”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結局慘烈,令人扼腕嘆息。黑齒常之,這位生于百濟的大唐名將,他的一生都是波瀾壯闊的鐵血傳奇。

  黑齒常之并非唐朝人,他出生于唐朝的屬國——百濟國。黑齒氏,出自百濟(今朝鮮半島西南部),百濟建立于公元一世紀,滅亡于公元七世紀。當時朝鮮半島上百濟、新羅、高句麗三足鼎立,百濟國王為扶余義慈。黑齒氏屬于高麗族,黑齒常之“長七尺余,驍勇有謀略”,在百濟國任達率(百濟官名)兼郡將,相當于唐朝的刺使官職。

  將唐尺換算成今天的長度,黑齒常之身高2.1米還有余,與之同時代的婁師德身長八尺,就是2.4米的身高,足以印證當時“體健貌豐”的用人標準,身高馬大,外形威猛,在戰斗中首先就占足了氣勢,加上訓練有素的良駒,難怪大唐雄師能夠無敵于天下。當朝重臣裴行儉精通相術,喜歡提拔相貌厚重、下巴豐滿的將領,因為這樣的男人在戰陣中輕易死不了,黑齒常之就屬于命相厚重之人,《朝野僉載》上的一則逸聞也印證了這種說法。黑齒常之統率河源軍的時候,城防森嚴,卻突然冒出三只惡狼,圍著官舍轉圈圈,頗有生啖撕咬飽餐一頓之意,軍士舉弓射死惡狼,黑齒常之卻感到此事是個不祥之兆,下令將狼尸遠遠地丟到城外去。他給皇帝遞上了討伐黨項酋長的奏章,得以另謀他職,朝廷委派李謹行去接替黑齒常之,這個倒霉蛋剛剛上任十多天,就一命烏呼。也是黑齒常之命不該絕,命硬之人煞氣重,連索命無常也要退避三分。

  《大荒東經》中有云,“帝俊生黑齒,姜姓”,黑齒人是姜太公的同族!渡胶=洝分械暮邶X國所在的日本直到明朝時期,還流行將牙齒染成黑色,以此炫耀自己的貴族身份,至于黑齒常之是否有這種習慣,則不得而知。

  時朝鮮半島上并存的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則為百濟,其中新羅一直與唐朝保持朝貢關系,而高麗和百濟則與唐朝為敵。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太宗曾親征高麗,但未能得勝(參見唐太宗攻高麗之戰)。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唐與高麗、百濟之間幾年內相安無事,百濟還曾遣使入朝。永微六年(655年),高麗與百濟、??聯兵入侵新羅,奪其33城,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派兵攻打高麗。至此,唐與高麗、百濟之間烽煙再起。

  公元七世紀的百濟與日本、高句麗結成了統一戰線,而新羅的背后則有大唐的支持。永徽年間,新羅連連向大唐告急,乞求發兵援助,在百濟、高句麗、??的聯合進攻下,新羅連失三十三城,為了天可汗的榮耀和責任,顯慶五年,大唐出兵了,在新羅軍隊的配合之下,攻城略地,很快就滅亡了百濟,黑齒常之作為扶余氏的一枝,開始時未作多少抵抗,就投降了唐軍。

  唐軍主帥蘇定方囚禁了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扶余隆,把他們當作活寶獻俘于大唐的東都洛陽。勝利之后的唐軍軍紀不嚴,肆意劫掠,不少當地壯丁因為反抗而死于非命。作為百濟王族的黑齒常之決定反叛大唐,伙同十余名酋長,嘯聚任存山(今韓國全州西),修筑柵欄,準備與唐軍長期周旋。短短十多天就聚集了三萬多人,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蘇定方帶兵攻打,黑齒常之組織敢死隊,死守山崗。唐軍不敵烏合之眾,竟然讓對手乘勝追擊,光復本國二百余城,蘇定方身經百戰,竟然占不到半點便宜。

  當時蘇定方平定百濟之后押送俘虜回國,朝廷另派出王文度為首任都督(即程知節出征西突厥時那位“假傳圣旨”貽誤戰機的副將),不想王文度到任后不久即病逝,百濟復叛,并勾結倭國大舉反攻唐軍。大戰在即,唐軍卻群龍無首,情況一時岌岌可危。高宗雖因政治原因一直對貞觀舊臣防范排斥,卻并非不識賢愚,當機立斷飛詔令劉仁軌代王文度統馭唐軍,掃平叛逆與倭寇。圣旨一下,劉仁軌大喜過望,當場跳起來失態地大叫:“這是上天把榮華富貴賜給我這個老漢!”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豪氣萬丈的劉仁軌上場了,663年,他指揮了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海戰——白江口戰役。唐軍嚴陣以待,巋然不動。當時,唐朝水師7000人,戰船170艘,日本水師萬余人,戰船1千多艘。白江口上,唐軍留出空位,按兵不動,日本船隊向前猛攻,唐軍船隊利用己方船舶高大堅固的優勢,一左一右將日船夾在當中,使之沒有回旋余地,然后順風放火,火燒連營,“焚其船四百艘,煙焰灼天,海水皆赤”,日本將領樸市田來津被殺,百濟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投降,日本水師殘部也全部投降。這次規模宏大的海戰深深地震動了日本,日本人痛定思痛,實施了大化革新,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和留學生,全面學習唐文化,全面吸收漢文明,無論是大唐的典章制度,還是大唐的衣冠服飾,統統照搬回家,日本的文明因此躍進了一千年,直到今天,作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日本人在舉行大典時穿的十二單衣,就是模仿晚唐的宮廷禮服,雍容華貴,儀態萬方,世人稱為“漢官儀”。

  白江口海戰之后,懾于大唐的威勢,加上劉仁軌治軍嚴明,秋毫無犯,黑齒常之再度歸降唐軍,百濟再度平定,只有遲受信掌握的任存城依然對抗大唐。劉仁軌要求黑齒常之率部攻打遲受信,遭到熊津道行軍總管孫仁師的強烈反對,他認為,黑齒常之等人叛而復降,人心難測,如果發給他們糧食武器,“是資寇兵也”。劉仁軌卻對黑齒常之很有好感,他說,“黑齒常之忠勇有謀、敦信重義,以前未遇明主,所托非人,現在正是他立功贖罪的好機會,他不會再對大唐生有二心”。黑齒常之沒有辜負劉仁軌的信任,很快打下了任存城,遲受信拋家棄子,逃入了高句麗。黑齒常之成了大唐的左領軍員外將軍,以唐軍將領的身份,掀開了人生新的一頁。

  上元三年,吐蕃進犯鄯、廓等州,唐高宗命尚書左仆射劉仁軌鎮洮河軍,抵御吐蕃。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大唐帝國頒發《舉猛士詔》,在全國海選體格健壯、弓馬嫻熟的猛士充入軍中服役,婁師德就是此時以監察御史的身份應召入伍,文臣變成了武將,反映了唐代崇尚軍功的社會風氣,與后世“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流行觀念有著天壤之別,那個時候的觀念恰恰是“好男要當兵”^_^。儀鳳三年,唐高宗任命中書令李敬玄擔任鄯州都督,代替劉仁軌的洮河道行軍大總管的職務,李敬玄不習軍事,劉仁軌偏要推薦他走馬上任,主要是想讓他丟人現眼,然后丟官罷職。李敬玄當然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本想推辭,但唐高宗不予批準。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吐蕃犯邊,李敬玄帶兵出戰,以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領先鋒部隊,益州長史李孝逸、?州都督拓王奉益調動劍南道、山南道的兵馬配合洮河軍的行動,18萬唐軍浩浩蕩蕩,開赴青海(今青海湖)前線。

  吐蕃方面的統帥是名將噶欽陵,他曾率四十萬吐蕃軍打敗過大唐名將薛仁貴。這次,噶欽陵誘敵深入,劉審禮的先鋒部隊孤軍冒進,陷入了吐蕃軍的重重圍困。主帥李敬玄是文人帶兵,膽戰心驚,竟然坐失不救,聽憑劉審禮的先鋒部隊全軍覆沒,劉審禮被吐蕃軍隊俘虜。唐軍主力撤退到廓州的承鳳嶺(今青海西寧西南千戶莊),利用泥溝結陣固守,吐蕃軍占據了有利地形,加上絕對優勢的兵力,隨時會發起猛烈攻擊。當此危急關頭,黑齒常之臨威不亂,趁著月黑風高,帶領500精兵殺進了吐蕃軍營,吐蕃軍沒有防范,頓時陷入大亂,唐軍殺死300多人,吐蕃將領跋地設匆忙逃命,唐軍主力終于化險為夷,得以返回鄯州(今青海樂都),黑齒常之因功晉升為左武衛將軍、河源軍副使,李敬玄因為畏敵怯戰被貶為衡州刺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27828.html

相關閱讀: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