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監學校:在封建皇權社會,太監一直是個離不開但又要防備著的特殊群體。離不開是因為宮里頭的活須有人干;防備著是因為太監往往可以借著操作日常事務而進入政治生活領域,帶來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宮里頭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類的體力活,更多的是諸如掌管典籍、文書之類的技術活,不識字不行,光識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朝廷也不得不適應形勢,在皇宮里開了太監學校。學校開得如何,都讀些什么書?且聽老劉分解。
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對太監是防得最厲害的,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老朱就在皇宮里樹了塊牌子,聲明:“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敝煸耙凰溃@塊牌子的實際功效也就過期作廢了,顧炎武也講過:“永樂以后,此令不行!崩现斓膬鹤用鞒勺嬷扉烷_始啟用太監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關的事務,例如圖書、文籍、典章等等,管這些事,不識字不行,光識字不懂意思也不行。也就是說,使用文職太監勢在必行。
比方說吧,皇上要太監去拿一本書,太監總得認識書名吧。要求再高一點,要太監查一下書中第幾頁的第幾行,太監總得明白這幾頁書的意思吧。提高太監的文化素養問題就擺上了桌面,于是,明成祖考慮對太監進行文化培訓,開始定期選拔一些文化教官進入內廷對太監進行文化培訓。
翰林學士擔任教師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開始專門設立太監學校,具體名稱叫“內書堂”。具體設立日期是在宣德元年(即1426年)的七月。據清朝筆記《蕉軒隨錄》第十二卷的記載,學生來源是宮里頭的太監,入學年齡為10歲上下,學生人數約為二三百人左右,后來擴招,據該校一位名叫徐顯卿的教授說,他手里的學生就有八九百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73242.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