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揭秘:明朝建造故宮時為何在天安門樹立華表?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凡是到過天安門的,無不為門外門里的兩對華表所吸引。門外的那對華表上,龍盤于柱,橫云飄繞于端;華表頂端,雕刻著一尊蹲獸,面向宮外,昂首遠望。門里也有一對華表,所不同的是,其頂端的蹲獸,是面向宮里注視。一里一外,在古代,這就是表示對君主的一種約束。華表到底蘊含著什么意義呢?這需要從華表的歷史說起?梢哉f,華表是一種傳統文化。

  華表,是從上古時代謗木演化而來的。所謂謗木,亦稱誹謗木。據《淮南子?主術訓》中說:“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币馑际钦f,唐堯時設置一種鼓,百姓如果看到堯有過失,就可擊鼓,使堯聽到后聽取百姓的“諫”(諫,是用語言糾正尊長的過失)。虞舜時在大街上樹立一根木頭,百姓如果見到舜有過失,可以在木上刻寫諫言。在古漢語中,誹謗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批評、指責,是中性詞,無褒貶義;二是指說別人壞話,即所謂毀謗,在這個意義上是個貶義詞。謗木的“謗”,則是取其第一義。而在現代漢語中,“誹謗”專指說別人壞話,應用范圍縮小了。

  這樣看來,華表最初不過是一種簡樸的樹立在地上的立木,其上端橫著一塊短木,名叫“桓(huan)木”,或稱為“和木” 、“表木”,或稱之為“和表”;用以納諫、裝飾、紀念,或起標志作用。它最早起源于堯舜時代,風行于春秋。所謂“桓木”,《漢書》《尹賞傳》中云:“瘞(yi4)寺門桓東。”這個“桓”,指的就是這種立木。所以又叫“和木”或“和表”者,據《漢書.注》曰:“陳、宋之俗言,桓聲如和,今猶謂之‘和表’”,由此,我們知道古時‘桓’與‘和’的地方話音相類。而且,我們知道在漢代之后,這種立木還仍延續著古音的名稱。

  唐代為《漢書》作注解的顏師古說,“和表”,“即華表也”。其實,真正讓華表發生質的演變,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它由木變石,從廣為民用到皇家獨享,由告示牌變成了帝王柱、皇權標。也就是說自秦始皇始,華表一般采用最堅硬的花崗石打造,頭上常盤踞雄獅,周身纏繞蟠龍,完全成了一種專制集權的象征。既然體現專制,人們怎敢非議?只能匍匐其下,三呼萬歲,惟命是從。

  北京在明朝永樂年間成為京城之后,封建帝王在北京天安門樹立漢白玉的華表,主要是為了裝飾,當然也含有向古之賢君學習、聽取民意的意思。畢竟,從史料記載看,天安門里外的兩對華表上都雕有一只怪獸“?”(hou)。天安門里華表上的?朝北,叫“望君出”,意思是皇帝應該經常外出,體察民情。天安門外華表上的?朝南,叫“望君歸”,是希望皇帝不要經常在外游樂,以免延誤國事。不過,筆者想說,華表再美,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會里,賦予它的內在含義盡管大同小異,但實質上能否真正得以實現,就另當別論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85553.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