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北京城內人心惶惶,許多大戶人家紛紛南逃。朝廷上下,群臣驚愕,束手無措;侍髮O氏和英宗的皇后錢氏將宮中的財寶搜刮一番,用八匹健馬馱赴也先大營,幻想能夠以此換取英宗的自由之身。當然,這種婦人之見是不會產生任何實際效果的。正是在這種關乎國家存亡、民族安危的緊要關頭,以于謙為代表的一批忠義大臣處變不驚,迅速而果斷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徹底粉碎了也先的陰謀,穩定了大局。于謙此刻挺身而出,成為抵抗派的領軍人物。他果斷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第一,禁南遷之議。面對也先軍隊直撲北京的嚴峻形勢,是戰是守,大臣們的意見存在很大的分歧。侍講徐?(chén?)善于星象之數,托言星象有變,朝廷應當南遷。對此,于謙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堅決反對南遷。他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監國?(chén?)王朱祁鈺(yù)支持于謙的看法。由此,南遷之議才被廢棄,守衛北京之策乃定。于謙言南遷者可斬也,絕非聳人聽聞,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正確建議。試想,明朝雖實行南北兩京之制,南京為陪都,但是一旦南遷,則北京勢必不保,長江以北將不為明廷所有。有史為鑒,當年宋朝徽、欽二帝被俘,宋高宗趙構逃至江南而失國土大半,只能偏安一隅。如果真的接受了徐?的主張,恐怕中國歷史就要重演南宋偏安的一幕。第二,除王振余黨;鹿偻跽窨梢哉f是導致土木之變的直接責任人。正是他不顧眾議,策動英宗親征。在行軍過程中,他又想邀帝幸其家鄉,后又考慮到大軍會踐踏家鄉的莊稼,就改道宣府,由此延誤了時機,明軍被圍于土木堡。土木堡乏水,不能久據。被圍數日后,王振傳令移營,而瓦剌軍隊四面圍攻,明軍大亂,傷亡慘重,王振本人也死于亂軍之中。王振雖死,但是朝中同黨猶在。有明一朝,宦官專權始于王振。據說,明初朱元璋曾于宮內立鐵券,禁宦官干政。建文帝控制宦官也很嚴。正因為如此,在靖難之役中多有內宦逃至朱棣軍中,密告朝中虛實。朱棣登基后,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不再只任內廷打掃事務。王振本來是個讀書人,于永樂朝入宮。因為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很快就嶄露頭角,后來掌司禮監,成為“內相”。英宗對他很是尊重,不呼其名而稱之為“先生”,對他言聽計從。因此,朝中許多人都投靠到他的門下。土木戰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入北京后,言官群情激憤,請族誅王振。此時王振的余黨錦衣衛指揮馬順,上前叱罵驅逐朝臣。大家對馬順平日里倚仗王振而狐假虎威的作為早已看不順眼,現在見他仍舊氣焰囂張,喪師辱國的怨氣統統指向了馬順。群臣義憤沖天,不顧大臣的體面,一擁而上,拳打腳踢,竟然在左順門將馬順活活打死。隨后,眾人又將王振余黨宦官毛貴、王長隨從內宮中要出,亂拳打死,懸尸于東安門外示眾。監國的?王哪里見過這樣的場面,驚慌失措,想要退走。這時于謙上前攔住?王,請求他宣布馬順等人論罪當死,參與毆殺的眾大臣無罪。情勢這才穩定下來。大家退出左順門時,吏部尚書王直用力握住于謙的手,感嘆地說:“國家正要靠先生您了。今天的情勢,即使有一百個王直也處理不好!闭窃趪y當頭之際,于謙挺身而出,以社稷安危為己任,為百官所倚重。
第三,擁立明景帝。大敵當前,國無君主,而太子朱見深年僅三歲,無法承擔起匡復國家的重任。于謙及眾大臣請皇太后立?王朱祁鈺為帝。?王朱祁鈺是英宗的親弟弟,英宗在親征之前曾命他監國,此時他二十二歲,僅比英宗小一歲,年富力強。明朝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目前英宗有太子在,?王朱祁鈺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新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有名分,而是要有領導百官、消除禍亂的能力,因此?王朱祁鈺就要比太子朱見深更為合適。當?王朱祁鈺得知群臣請立自己為帝的消息后,驚謝至再,甚至退居王府,表示不愿即皇帝位。這是因為他擔心自己名分不正,而且英宗尚在人世,太子朱見深亦將長大成人,不免有顧慮,另外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可謂吉兇未料。在這種情況下,于謙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向?王朱祁鈺指出:“我們做臣子的擁立您,是為國家著想,并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边@番話使年輕的朱祁鈺意識到了自己身上所承擔的重大責任,于是他不再避讓,在群臣的簇擁下登基即位,年號景泰,史稱景帝。他很快投入到新的角色中,力主抗戰,反對南遷,任命于謙負責指揮北京保衛戰,這些措施為最后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談遷在《國榷》中充分肯定了景帝的功績:“太祖之后,有功勞的皇帝,誰不知道是成祖?有德行的皇帝,誰不知道是孝宗?然而,還有一個景帝。土木之變發生后,如果沒有景帝,我們都會淪為異族統治下的奴仆了。景帝的德行有哪些?一個是他善于知人,一個是他懂得安民!彼^“知人”,主要指的就是重用于謙,任命他為兵部尚書,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第四,保衛北京城。北京保衛戰是艱苦而慘烈的。于謙在受命的第二天,立即奏請調南北兩京及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及運糧軍入衛京師,于是人心漸趨穩定。此時,糧食問題又浮出水面。通州為北京的屏障,同時又是京城糧食的儲存地。在敵人的進逼下,通州城勢難保全,糧食落入敵手,將會為敵所用。但是,短期內明廷難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將糧食搬運入京。為了不讓通州的糧食落入也先手中,于謙想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奏請皇帝準許官軍預支通州倉糧,令人自取,能多運者還有物質獎勵。如此一來,通州的糧食很快就運入北京城內了。如何守衛北京呢?是固守還是主動出擊?在戰守的策略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成山侯王通建議挖城濠以拒蒙古騎兵;總兵官、武清伯石亨主張固守不出;于謙則認為堅守不出會示弱于人。在景帝的支持下,他分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分列于京師九門之外,自己則身披甲胄親赴石亨軍中督戰。石亨列陣于德勝門,都督陶瑾列陣于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列陣于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列陣于朝陽門,都督劉聚列陣于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列陣于阜成門,都指揮李端列陣于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列陣于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列陣于宣武門。隨后于謙將兵部事務托付給侍郎吳寧,下令關閉九門,以示有進無退、背水一戰的決心。
也先挾英宗直抵北京城下后驚異地發現,眼前的明軍與在土木堡被自己輕易擊潰的明軍迥然不同。他原本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北京朝夕可下,現在見明軍嚴陣以待,軍紀嚴明,銳氣大為受挫。也先派遣數騎窺視德勝門。于謙事先在路邊空舍內設下伏兵,再派少量騎兵且戰且退,誘敵深入。數萬瓦剌騎兵追至,于謙命神機營火炮、火銃齊發,同時伏兵四起,前后夾擊,大敗瓦剌軍。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傷慘重。接著,瓦剌軍又在西直門和彰義門吃了敗仗。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多次被擊敗。這時明朝各路勤王兵將至,也先恐斷其歸路,連夜拔營北遁,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北京保衛戰,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北京保衛戰,確保了明朝京師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劇的再次發生。它粉碎了也先圖謀中原的企圖,此后蒙古很難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武力入侵行動。同時,北京作為抵抗蒙古的最為重要的堡壘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關為屏障的整體防御體系,有效地抵御了蒙古軍隊的侵擾,確保了內地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北京保衛戰是一次壯舉,是于謙人生中的最亮點。因此,于謙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90058.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