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歷史進程
明朝的前身??西吳時期(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爭權奪利,百姓怨聲載道,漢族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國庫也日漸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蒙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并大量印制,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1351年,朝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糧,非常憤怒。于是,“治河”和“變鈔”就成為民變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濠州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之后,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濠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后朱元璋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龍鳳二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并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此時的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處境十分艱難。朱元璋采納了謀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朱元璋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龍鳳六年(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龍鳳九年(1363年),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王,與位于平江(今江蘇蘇州)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龍鳳十二年(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將明年改為吳元年。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之后朱元璋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之后趁蒙元內斗之際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繼續消滅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勢力和據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建立全國統治??明朝時期(1368-1644)
洪武時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歷史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朱元璋殺其的原因名為超越禮制,真正原因據說其當年是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執行者(有一說法小明王死于意外,事實如何已不可考)。此后,他又找借口殺了丞相胡惟庸,前后十年共屠殺三萬余人,并且廢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大權獨攬。之后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余人。加上空印、郭桓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另外朱元璋又建立錦衣衛,使全國籠罩在特務恐怖之下。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特務監視和文字獄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打擊貴族階層,造成了明初期思想控制的強化,為明中期以后新興思潮與舊勢力的斗爭埋下伏筆。
靖難之役與永樂時期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勢力較強,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
朱元璋死后,皇太孫朱允?繼位,是為惠宗,年號建文。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占領了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勝利,靖難之役告終。朱棣稱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革除建文年號,改年號永樂。
成祖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后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編寫《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完成!队罉反蟮洹酚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永樂三年始,朱棣派鄭和下西洋,規?涨,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元年(1403年),成祖下詔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并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五年(1407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并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
但是成祖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確立。 歷史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熾即位,他就是明仁宗。明仁宗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以積蓄民力。他還鼓勵生產,寬行省獄。之后的明宣宗繼續實行以仁政治國的方針,使國力進一步強大,史稱“仁宣之治”。然而在這一時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一些太監開始干政,為明中期的宦官專權埋下隱患。
土木堡之變與英宗復辟
宣德十年(1435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在張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的輔佐下,明朝繼續沿著仁宣時期的路線穩步前進。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楊也退出政治舞臺,于是英宗寵信的宦官王振更加專橫跋扈,開始專權。舉朝稱其為“翁父”。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余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后,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貛熤镣聊颈r,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王公大臣或死難或被俘。而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打死,此即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后,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改元景泰。同時于謙積極備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勝門外土關。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于次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軟禁,并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后來的憲宗),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后,朱見濟病死,代宗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改元天順。又殺害于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
憲宗時期
英宗復辟八年而死,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初年為于謙冤昭雪,恢復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好景不長,憲宗好方術,終日沉溺于后宮,與比他大17歲的萬貴妃享樂,并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們肆意揮霍國庫,導致國政大亂。而朝廷中佞臣當道,政局昏暗。憲宗還設置皇莊,開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鹿偻糁笔艿綉椬诘膶櫺,張狂跋扈,設置特務組織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眾與官員。民憤四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傊,成化朝的政治依然腐敗。
弘治中興
憲宗死后,明孝宗朱?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孝宗的勵精圖治,被稱為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 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并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特務部門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松。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并餞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張皇后外沒有任何妃嬪。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為明朝中期以來的最好形勢,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裕。《明史》也稱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42876.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