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司馬承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司馬承禎 (647?735) 唐代道士、道教學者、書畫家。字子微,法號道隱,又號白云子。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宦之途。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及符?、導引、服餌諸術。后來遍游天下名山,隱居在天臺山玉霄峰,自號“天臺白云子”。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贊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陰陽術數為“異端”,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頗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唐玄宗開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宮,親受法篆,成為道士皇帝。開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臺觀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書篆、隸,自為一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命他以三種字體書寫《老予道德經》,刊正文匍,刻為石經。羽化后,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貞一先生”。司馬承禎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家的正心誠意和佛教的止觀、禪定學說,以老莊思想為本,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論。他認為人的天賦中就有神仙的素質,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虛氣”,就能修道成仙。他將修仙的過程分為“五漸門”,即齋戒(浴身潔心)、安處(深居靜室)、存想(收心復性)、坐忘(遺形忘我)、神解(萬法通神),稱“神仙之道,五歸一門”。將修道分為“七階次”,即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此“五漸門”、“七階次”,他認為又可以概括為“簡緣”、“無欲”、“靜,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達到“與道冥一,萬慮皆遺”的仙真境界。他的思想對北宋理學的“主靜去欲”理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醫學方面】因淡于功名而為道士。嘗學習養生之道,尤其是辟谷、導引、服餌之術。唐睿宗、玄宗及武則天時均召其入京,賞賜甚豐,并曾于王屋山修壇供其居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06127.html

相關閱讀: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