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唐朝商業、文化發達,但是我認為唐朝的軍力至少在高宗之前是非常強勁的,尤其在唐太宗時期,幾乎是無敵的,尤其是征伐高句麗,真是吧大漢武帝討伐匈奴的風范又推高了很多。
初唐時期朝鮮半島有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其中高句麗所占面積最廣,實力最強。這三個國家當時都對大唐天子俯首稱臣,接受唐朝的冊封。
高句麗,其民族是少數民族扶余的一個支系,扶余是古代在東北地區第一個建立政權的民族。早在西漢時期,高句麗就屬大漢版圖疆域,公元前l09年,漢武帝征服東北諸民族,在平壤設樂浪郡(相當于現在的市),把遼東一帶(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的區域命名為高句驪縣。公元前37年,朱蒙(棒子始祖)在高句驪縣建立政權,并沿用其名,稱高句驪國,但仍屬漢附屬國,每年還必須向漢朝庭進貢財物,公元427年遷王城至平壤城(今平壤市)。
到東漢、魏晉時期,高句麗雖時反時服,但仍歸順中原霸者。到了南北朝,由于戰亂,中原諸國已無力顧及遼東,高句麗趁機厲兵秣馬,對外蠶食擴張,對內發展經濟,到了隋朝,高句麗的國力也達到鼎盛,其國共有城一百七十六座,六十九萬馀戶,人口約三百五十多萬。高句麗倚仗鴨綠江天塹,開始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再進貢,斷絕了與隋朝的來往,并堵塞百濟、新羅進貢的道路。
為此,隋煬帝三次舉國之力出征高句麗,無奈這隋煬帝只是一個慵君、昏君,并無軍事指揮才能,導致三次皆失敗而返。但這幾次也把高句麗給打怕了,到了唐初,遣使入朝,與唐高祖修好。
唐太宗上位后,想攻打高句麗,考慮到天下甫平,人們生活剛趨于安定,再興師動眾,將加深人們的疾苦,并且高句麗態度還算謙恭,不但年年進貢,還派太子來朝宿衛,屢顯臣屬之心,征高句麗師出無名,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時高句麗有一個叫蓋蘇文的人物冒了出來,這蓋蘇文自稱生于水中,性格殘暴,把高句麗國王建武殺死了,立建武弟弟的兒子藏為國王,當然,只是個傀儡,蓋蘇文自封為莫離支,莫離支是個官名,相當于唐朝的兵部尚書,這個角色倒有點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莫離支手握軍政大權,頭戴金冠,身上佩有五把刀,威嚴異常,左右都不敢仰視。他也是個野心勃勃之人,為了擴張,聯合百濟一起攻打新羅,新羅告急,唐朝作為老大,當然不能坐視不顧,唐太宗派使者持璽書告莫離支,命其停止進攻新羅,莫離支置若罔聞,根本不當回事,繼續進攻,連下新羅數城。把李世民氣得夠嗆,馬上下令征伐高句麗。
莫離支雖然囂張,對大唐王朝還是很畏懼的,一聽說唐太宗要派兵來打他,亦嚇得不輕,連忙派使者進貢黃金,又派五十個高句麗官員進朝做宿衛,說白了就是做人質,唐太宗沒有接受這套,怒責使者曰:“而等委質高武,而不伏節死義,又為逆子謀,不可赦。”把這些官員全部下獄。
公元645年2月,李世民將兵十萬御駕親征,這是唐朝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初兵分兩路,另一路以李?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副大總管,張士貴、張儉、執失思力、契?何力、阿史那彌射、姜德本、曲智盛、吳黑闥為行軍總管,率兵六萬從遼東進攻高句麗。一路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常何、左難為副大總管,冉仁德、劉英行、張文干、龐孝泰、程名振為總管,率水軍四萬,戰艦五百艘,從水路進攻高句麗。李世民則率后備部隊坐鎮幽州指揮。
3月李?軍攻克玄菟城,李世民從幽州移師至北平坐鎮,4月攻克蓋牟城,李世民隨后渡過鴨綠江和李?會師于遼東城下,開始親臨前線指揮作戰,5月攻克高句麗重鎮遼東城,6月攻克白巖城。與此同時,張亮軍渡海進攻高句麗,5月攻克卑沙城,因張亮所率是水軍,不能深入內陸,故屯兵于卑沙城,等待指令。
8月,李世民率大軍進攻安市城,安市城在高句麗名將楊萬春指揮下,堅壁清野,頑強抵抗,唐軍想盡一切辦法和計謀,就是攻不下該城。
其時遼東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李世民便班師回朝。在撤退前,陳兵于安市城下,李世民很佩服守城將士的英勇,派使者贈給守將楊萬春白絹百匹,作為嘉將,而楊萬春亦登城再拜,對唐太宗表示敬佩和謝意。
此戰,共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后黃十城,斬首四萬,唐軍士兵亦十之亡二,馬十之亡八。在唐軍死亡人數上,網上很多資料都說只有數千人,有的甚至說只有二千人,他們的資料都是互相抄襲,完全是胡說八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17214.html
相關閱讀: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