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北京的后海為什么叫什剎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边@是《帝京景物志》中對什剎海的贊美。什剎海是老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因風光秀麗,被譽為“北方的水鄉”。

然而,為什么老北京給這片水域起了個什剎海的怪名字呢?歷來眾說紛紜。
一般認為,這里曾有“九庵一廟”,共為十剎,所以稱為什剎海。但也有人認為,這里水域分岔多,本名為“十汊海”,以后訛為什剎海。清代名臣張之洞則稱它為“石鍤!保毤撮l,石鍤是指前海西口建有響閘。
其實這些說法都靠不住,歷史上這里確有很多寺廟,但同時期根本湊不齊十剎,且很多寺廟建立時間晚于什剎海得名。且什剎海水域分岔并不多,遠遠不到“十汊”的規模,至于有石閘的河流,更是多如牛毛,從來未聞“石鍤海”之說。
什剎海源頭在今山西省寧武縣桑干河與內蒙古興和縣洋河匯合而成的永定河故道,穿過今北京城區,后因高粱河堙塞,積水成湖,這是什剎海的雛形。宋代時,為了興師進攻遼南京,宋琪所在的宋軍利用高粱河一帶湖泊構成阻隔遼方援兵的屏障,金代時,因湖中生長著白蓮,人們稱其白蓮潭,后成為金中都的漕運碼頭。
13世紀,蒙古滅金,京城原有宮殿毀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設計的最基本依據之一。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是緊傍積水潭而選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墻位置是依積水潭東南岸的距離而建的。元朝曾依托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
為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什剎海成了漕船渡口,作為大運河北端終點站,因而大大擴大了什剎海的水域,所以有“先有什剎海,后有北京城”之說,元人黃文仲在《大都賦》中寫道:“揚波之櫓,多于東溟之魚。馳風之檣,繁于南山之荀!笨梢姰敃r繁華程度。
明代建國后,初期首都定在南京,無需漕運,故什剎海漸漸荒廢,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無暇整治,漕運渡口改到通州,什剎海湖面漸漸縮減,成了風景區和居住區,隨著富貴人家紛紛遷住于此,各種寺廟亦修建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個大寺就叫“什剎!。
《帝京景物略》中說:“京師梵宇,莫十剎海若者方五十畝,室三十余間,比如號舍,木扉磚牖,佛殿亦分一僧舍,不更廣也其創作者。”意思是:京師佛寺沒有一座像十剎海這樣簡約的,它占地50畝,有三十多間房屋,每間如同科舉考試時的號舍一般狹窄,門窗是尋常的木制磚砌,寺中的佛殿也只是占用了一間僧房而已,并不比別處寬敞。這是贊美它簡樸、苦修,不事奢華,符合佛家本意。
該寺位于德勝門內,初名十剎海,后改名什剎海。在佛教中,海比喻真理廣闊無邊,推其本意,十并非實際數字,而是近似于“十善”“十惡”,表示眾多,眾多剎那則成海,有玄機的意味。
由于這座寺廟非常有名,逐漸變成了地名的代稱,這可能才是什剎海得名的真正源頭。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29871.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