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世界大歷史:1689-1799》,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導讀:18世紀的英國人在塑造自己的民族特性與文化時,一直試圖擺脫歐洲大陸的影響,其程度大小至今尚不清楚,不過新生的英國風格源于對某種異國風格的吸收與轉化,即帝國式作風。總體來看,帝國式作風帶來了不少好處,它為英國提供了新的財富與繁榮,并使 18 世紀英國的文化革命成為可能。商業革命和18世紀末開始的工業化,都依賴于英國本土和殖民地之間貿易網的擴張。甚至在新型英國文化的細枝末節中,研究者們依然能夠發現帝國式風格影響的證據。塞繆爾約翰遜是咖啡館的?停械目Х群蜔煻防锏臒煵荻紒碜缘蹏。英國人茶里放的糖是從帝國運來的,泡茶用的茶葉也是在帝國生產的。
在研究18世紀英國的急速崛起時,我們應當關注的不僅僅是荷加斯和菲爾丁為使英國文化擺脫法國和意大利文化影響所做的努力。我們還應該看到,有些事實是荷加斯和菲爾丁避而不談的:英國風格之所以能成形,歸功于無數從非洲西海岸販運到加勒比海和南美的黑奴;歸功于那些為英屬東印度公司提供布匹、香料和茶葉的中國人和印度人;也歸功于那些背井離鄉漂洋過海的英國人,他們或在愛爾蘭定居以減少不列顛島無地可種的人口,或前往北美開拓新的生存空間,同時將當地的原住民逐出家園,向新大陸的西部驅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英帝國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伊麗莎白時代(the Elizabethan era) ,那時英國正和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在探險和征服上進行角逐。
對愛爾蘭的土地掠奪
早在 18 世紀的開端,不列顛第一帝國的輪廓與構架便已基本成型。17世紀愛爾蘭天主教會(Irish Roman Catholics)引發的叛亂被鎮壓之后,英國征服了愛爾蘭。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于17世紀初下令沒收叛亂者的土地,分給蘇格蘭和英格蘭移民開辟為種植園。
在17世紀40年代,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對愛爾蘭的血腥戰爭掀起了又一輪土地掠奪,天主教會手中只剩下四分之一個愛爾蘭。在1689年至1691年間,愛爾蘭支持詹姆斯二世(James II)復辟,結果英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懲罰性法案,嚴厲限制天主教集團的政治影響力和土地所有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33478.html
相關閱讀: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