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代“李一” 吹捧被炒作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本文摘自《百家講壇》(紅版)2010年第12期,如果石絮,原題:《被炒作致死的明代女“李一”》重慶縉云山紹龍觀住持李一,在媒體的輪番炒作和追捧下,被封為“養生專家”、“神仙道長”。一時間,萬眾膜拜,叱咤風云。但隨著真實信息的披露,李一的光輝形象轟然倒塌,引發了持久而深入的思考。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也有一個被十多萬人頂禮膜拜的神仙道士,她的經歷同樣值得人們深思。一明朝萬歷八年(1580年)的九月九日,秋高氣爽。蘇州附近的太倉城內,大街小巷人潮洶涌,萬頭攢動。人們蜂擁到這個小城,是想見證一件大事:一個女道士將在這里飛升成仙。而這個女道士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大的轟動,還因為她是當朝省部級高官王錫爵的千金小姐。王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在太倉乃至全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王錫爵的官場生涯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也風生水起。他先后為國子監祭酒、詹事,轉任禮部右侍郎。因與當時的首席大學士張居正關系鬧僵停職,回家居住了一段時間。萬歷十二年(1584年)被重新起用,之后更是青云直上,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萬歷二十一年,成為內閣首輔,位極人臣。后來,因在“爭國本”事件中主張“三王并封”而遭到大臣非議,辭去首輔職位。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73歲的王錫爵被再次征召入閣,直至萬歷三十九年去世,享年77歲。死后被贈為太子太保,謚號文肅。王錫爵性格耿直,“任性負氣”,為國家殫精竭慮,深得皇帝信任,在官員中也很有威望。他與張居正公然作對的事跡讓人津津樂道。當時,張居正操控權柄二十余年,引起不少大臣的不滿。萬歷五年九月,張居正的父親在湖廣江陵老家去世。按照傳統,父母去世,官員應當回家丁憂服喪27個月,期滿后重新起用。如果皇帝特別指定某個官員不許離職,稱為“奪情”。張居正貪戀權位,擔心回鄉丁憂會失去大權,就指使心腹向十多歲的萬歷施壓,逼迫皇帝同意自己不必回家服喪。張居正此舉遭到不少官員的反對,他動用權勢,對這些大臣進行杖責。王錫爵極力為他們說情,在這些官員遭刑后,還扶著他們大哭。張居正的親信為說服皇帝同意張居正“奪情”,拉攏大臣署名。王錫爵不僅拒不署名,還以回家照顧年邁的母親為由而主動辭職,讓張居正對他很是惱恨。直到張居正死后,王錫爵才得以重新起用。王錫爵的后代也是人才輩出,他的兒子王衡秉承了他的才華,在鄉試中取得了第一名。這里也有一段故事。當時內閣大臣申時行的女婿、王錫爵的兒子及其他一些權貴子弟都高中舉人,一些言官認為主考官阿諛上司、公然舞弊,王錫爵很是氣憤,上奏申辯,言官仍窮追不舍。萬歷最終同意重新考試,結果,王衡仍然取得了第一名,申時行及其他幾位高官的子弟也沒有一人落榜。言官遭到貶斥,但王錫爵仍咽不下這口氣,不準兒子再參加禮部會試。直到他落職多年以后,王衡才重新參加考試,并在會試、殿試中都取得了第二名。就是這樣一個鐘鳴鼎食之家的千金小姐,忽然成了一個神仙道士,怎能不讓人訝異?
二這個女道士是王錫爵的次女,名叫王桂,出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按說出生在這么一個顯赫的家族,王桂應該充滿幸福歡樂,但事實上恰恰相反,她的童年相當不順。她的母親生她時難產,被折騰得幾乎喪了命;剛出生不久,王桂又患了嚴重的黃疸,全身長滿疥瘡,幾次都要斷氣。她還經常無緣無故地啼哭,哭起來撕心裂肺,讓人心煩意亂,因此全家人都不喜歡她。王桂五歲的時候,完全沒有其他小孩的聰明勁。讓她學習孝經、小學等啟蒙知識,她都表現得很是遲鈍;教她學習女紅、琴棋書畫之類,她也毫無興趣。不僅如此,王桂還表現出與其他孩子迥異的行為。三歲這年的七夕節,王桂站在葡萄架下大哭不止,問她為什么哭,她說:“因為天上的星星數不清。”她五歲學畫畫的時候,落筆就畫出了觀世音的模樣;她睡覺也與其他人不同,剛睡醒就要數豆子,嘴里嘟噥不止,就像寺里的僧人念經一樣,念完之后才起床。有一段時間,王錫爵把女兒帶到京師,想讓她見見大世面,還請了教書先生,但王桂卻把書一扔,說這不是女子要學的功業。過了幾年,王錫爵見沒有什么效果,只好又把她帶回太倉。王桂在家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經常在閨房里托著腮發呆。像王家這樣的豪門,前來向王桂求親的人自然絡繹不絕,但都被王錫爵夫婦謝絕,他們生怕她出嫁后給王家丟臉,于是她的親事就這樣一直拖著。當時,女孩子一般10歲左右就已經定下親事,15歲就出嫁了。王桂比其他女孩晚了許多,直到16歲時,父母才給她定下一門親事。男方是浙江布政使司參議徐廷裸的兒子,名叫徐景韶。誰想,距結婚日期還有三個月時,從未見過面的未婚夫突然得病死了。母親怕女兒受不了刺激,想將此事隱瞞一段時間,王桂卻說她早就知道了。當時,像這種情況被視為“克夫”,是很不吉祥的征兆。人們對王家的這個女兒很是側目。王桂提出要為未婚夫守節。王錫爵不忍心女兒年紀輕輕就要孤身一世,就勸解女兒回心轉意。王錫爵問女兒:“你還沒出嫁,怎么就自稱未亡人呢?”王桂反問道:“不做官的人就不是國君的臣子了嗎?國君駕崩時,為什么百姓都身著喪服痛哭失聲呢?”王錫爵見拗不過女兒,而且感覺這能為王家掙來面子,就不再勸說。但他內心對女兒為家族做的犧牲很是過意不去,對她以后的所作所為就采取了諒解和容忍的態度。徐景韶死后,王桂“縞服草屨”。她寡言少語,不與外人接觸。一天,她忽然對父親說:她遇到了道教的仙人朱真君、蘇元君,得到了他們的指點和傳授。王錫爵認為是女兒長期離群索居產生的幻覺,不以為意。誰想,女兒變本加厲,每天都叫嚷自己遇到了佛教圣僧、道長神仙。她還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燾貞”,法號為“曇鸞菩薩”,道號“曇陽子”。王錫爵對女兒的行為不再干涉,覺得女兒鬧騰一陣就會厭倦放棄。燾貞每天燒香灑露,迎接真君駕臨,一心修道,訓練氣功,學習辟谷。燾貞越來越投入,“法力”也越來越大。她開始向家人展示法術,在墻上灑下甘露,靈魂出體到處“飛游”等等,全家人都讓她鬧得神經兮兮。當時王錫爵因與張居正的明爭暗斗,賦閑家中,擔心給政敵口實,女兒的事不敢對外人說,除了一個人外。這個人就是王世貞。三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昂笃咦印鳖I袖之一,曾領文壇風騷二十余年。著述眾多,有《?州山人四部稿》、《續稿》、《?山堂別集》等。王世貞家族是太倉的另一大戶人家。王錫爵與他都姓王,而且都是名門,就攀了本家,關系相當好。王錫爵向年過半百的王世貞推心置腹地敘述了事情經過,征詢他的意見。王世貞卻“俱不甚信”,隨著王錫爵來到家中,見到了燾貞。燾貞對王世貞還比較熟,與他進行了一番長談,但這番交談沒有讓燾貞醍醐灌頂,反倒讓王世貞幡然頓悟。王世貞原本就對佛、道宗教頗有興趣,但總不能領悟,燾貞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理論讓他豁然開朗,不可救藥地迷上了燾貞的高深理論,對塵世萬物的興趣蕩然無存。當時,燾貞已修煉成功辟谷大法。所謂辟谷,也稱絕谷、休糧、絕粒,是道教修煉的一種方法,即通過練氣讓自己不吃飯以修道成仙。王世貞對燾貞佩服得五體投地,不顧身份拜18歲的燾貞為師,每天都來學習。憑著王世貞在文壇的巨大影響力,這件事像一陣風吹遍了太倉城,傳到了蘇州,接著杭州、紹興、無錫等地聞風而來的文人越來越多。盡管當時崇奉佛道非常盛行,但真正入佛入道的還是極少,他們都想一睹大師的真容和風采,聆聽她的教誨,更多的則是想驗證此事的真假:一個不到20歲、待字閨中的女子怎能成為大師?這里面,不乏名噪一時的文人墨客,如寫出名著“三言二拍”的馮夢龍,風流才子徐渭、屠隆,以及沈懋學、沈德符、瞿汝稷、馮夢禎等。他們一貫自命不凡,卻也都心悅誠服地拜倒在燾貞門下。他們在自己的詩文作品里對燾貞的事跡大肆描繪,燾貞聲名日隆。一些高官大吏也加入到這個行列,如戶部尚書耿定向、兵部主事管志道、吏部侍郎趙用賢等人。他們也仰慕燾貞,在上流社會中廣泛交流。一時間,燾貞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必談話題。她的粉絲越來越多,每天前來求仙問佛的人絡繹不絕。王錫爵見女兒之事已經廣為人知,原先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干脆不顧身份,拜女兒為師,并為女兒在太倉城西南角建立了一座曇陽道觀,專門用作修煉傳教。燾貞依然很少吃喝,大多數時間都在閉目修煉。當弟子前來求訓時,她偶爾會給幾個親近的弟子講解經文,賜予符?。但隨著人數的增多,她已經不愿見這些凡夫俗子。萬歷八年,燾貞征得父親的同意,要最后一次去為未婚夫祭掃墓地,并說自己將在中秋節前后飛天成仙。六月二十三日的下午,燾貞來到了未婚夫的墓地,灑下了甘露。她看著墓碑一言不發,許久才剪下自己的一綹頭發放在墓前,哽咽著說自己將要隨真君而去,蟬蛻成仙。道教認為,修道成功者陰陽已成,形體已無作用,就會像蟬一樣蛻去外形,成仙而去。修道之人站在準備好的龕里,把自己的軀殼蛻化在人間,靈魂則飛升入天。這就表明修煉成功,得道成仙。但燾貞在龕里站了一天,卻沒有飛升。第二次再預言,仍沒有成功。幾次都不靈,燾貞認為是儀式不夠莊重,要補行祭拜儀式。
她的家人被折磨得很是疲憊,年邁的祖母因此患了重病。幾個忠心耿耿的弟子卻依然對她頂禮膜拜,作詩寫文進行鼓吹。他們借著這一機會召開文學沙龍,飲酒品茗,詩詞唱和,寫了大量的關于燾貞顯靈通神的詩文相互炫耀,相互吹捧。知道這個消息的人越來越多,前來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不久,燾貞又告訴眾人,她將在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蟬蛻飛升。人們得知消息,奔走相告。為了那一天,燾貞已經好幾天不吃不喝,只是和王世貞等幾個親密的弟子見見面,也不再講授經文,手里一直拿著她養了許久的小蛇。這條小蛇在時人的作品里經常提到,并被大肆神化,燾貞稱它為“護龍”。剛進九月,太倉城里的外地人就開始增多。人們都是不遠千里趕來,想一睹神仙道長蟬蛻飛天的場景。到了九月初九那天,四面八方的人越聚越多,已經有十多萬人聚集在大街小巷,整個太倉城是萬人空巷。中午時分,燾貞沐浴更衣完畢,走出內室,面無表情地和家人及幾個弟子告別。王錫爵老淚縱橫,卻一語不發。燾貞帶著她的“護龍”,左手握著拂塵,走進早已準備好的龕中,端立在里面。不一會兒,就咽了氣。王世貞親眼目睹了師父蟬蛻的經過,他后來寫道:師父進入龕中之后,突然渾身顫抖,牙關緊咬,臉色發青。也有人說,曇陽大師飛天時面色如生,笑靨如花,須臾升天;還有人說,燾貞蟬蛻時,面色枯黃,站立不穩。這說明,燾貞可能是被毒蛇咬死的,也可能是長期營養不良被餓死的。這一年,燾貞22歲。四圍觀的十多萬人真正親眼目睹燾貞蟬蛻飛天的寥寥無幾,大部分人什么都沒有看到,只通過別人的描述想象出來。人們在燾貞飛升的那一刻紛紛焚香跪拜,久久不愿離去。這一事件,更堅定了他們誠心追崇佛道的決心。王世貞對恩師的飛升沒有絲毫疑義,對其崇敬之情有增無減。燾貞死后,他先是不顧家人反對,在家里“重修焚煉”,大做法事。后來又不惜丟下妻子兒女,獨自一人搬到燾貞修煉時的曇陽觀住了下來,安心修煉。燾貞飛天的幾個月后,王世貞仍不可自拔,懷著極為虔誠崇敬的心情,追思大師的生平,寫下了一萬多字的《曇陽大師傳》,并收入他的《?州山人續稿》。傳中記述了燾貞從小到大的生長經歷,充斥著她身為菩薩、仙道所表現出來的特異之處。在傳記的結尾,他又重申了自己的觀點,表示這篇傳記完全是實錄,沒有絲毫的虛構浮夸。燾貞死后的第三年,王世貞還沉浸在恩師的光環里,又寫了《上曇陽大師》,燾貞死后七年,王世貞在給弟弟的信中仍念念不忘大師,只是到死王世貞也沒有得道成仙,最后郁郁而終。徐渭遠在紹興,當天沒能趕到太倉,但對燾貞非常神往,寫了《曇陽大師傳略》,很用心地記錄了這個女孩得道成仙的經歷。他言之鑿鑿,駁斥了一些人的質疑,說曇陽大師“醫諸士人病”,就是孟子也比不上。他還寫了十首組詩來表明自己與燾貞心心相印。風流成性的屠隆親眼目睹了燾貞蟬蛻的經過,佩服得無以復加,寫了不少詩歌表達內心的激動。著有《本草綱目》的醫學家李時珍也看到了燾貞飛天,但卻不太相信,還與王世貞進行了爭論,其他士人,如談遷、沈德符等,也記載了燾貞的許多事跡,使燾貞的影響久久彌漫。這場近似荒誕的鬧劇,引起了一些政敵的不滿,他們借此大肆攻擊王錫爵。萬歷九年六月,給事中牛惟炳、御史孫承南上奏彈劾王錫爵身為朝廷命官,卻縱容女兒學道,“?張為幻”,還拜女兒為師,荒誕不經,物議洶洶,還牽扯了沈懋學、王世貞等人。張居正正找機會打擊“二王”,下令拆掉道觀,焚毀神龕。不想,這事傳到了后宮,皇太后平素也信佛崇道,責令停止。張居正只好作罷。但這件事的余波還沒完。萬歷十七年(1589年),也就是燾貞死后的第九年,張居正已經去世,王錫爵重新入京為官,在太倉城忽然傳出曇陽子還存活于世間的消息。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子稱自己就是燾貞,當時并沒有死,而是從龕后面的穴中逃了出來。輿論嘩然。官衙捉住了那個女子,讓王錫爵的家人前來辨認。王家一個年邁的仆人認出,這個女子不是燾貞,而是王錫爵已死的弟弟王鼎爵的一個小妾,那個女子這才低頭承認。原來,丈夫死時,她趁機逃了出來,重新成家,因熟知燾貞的事情,見眾人膜拜,才以訛傳訛,想從中牟利,不想卻被識破。但對這個事情,人們的意見并不統一。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假曇陽》詳細記載了這一事件。談遷的《棗林雜俎》認為此女就是燾貞。因為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綿竹發現了成仙的燾貞,她和其他女仙云游到了那里,施教傳道。當地人感激她,專門為她建了一座恬澹觀。燾貞不僅讓十余萬人匍匐跪拜,而且影響到文學作品。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據說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就是根據燾貞的事跡改寫的。女主角杜麗娘為了夢中之情,可以由生入死、由死到生,與燾貞為未婚夫守節而死有些形似。而且王錫爵在看到這場戲時,好幾天都郁郁寡歡,說:“吾老年人,近頗為此曲惆悵。”綜觀燾貞事件,我們不由為可憐的燾貞唏噓落淚。一個純潔無瑕的少女,竟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我們在聲討封建禮教吃人的同時,對無德文人的丑惡嘴臉則更為痛恨。是他們無視一個弱小無助少女的哀痛,一味地鼓吹炒作,生生地把燾貞逼上了絕路。憑他們的智商,他們應該知道其中的“奧秘”。有人把他們的作為理解為結識拉攏王錫爵,是當時官場爭斗的一個縮影。但又絕非這一點所能分析透徹。當時的社會風氣糜爛,信佛崇道之風盛行,幾乎所有人都難以避免。燾貞的出現,正好填補了他們思想的空白和乏味。但不管怎么為他們開脫,燾貞事件之所以能產生轟動效應,與文人的炒作捧殺是分不開的。沒有了外在的造神運動,就不會有這么多的神仙菩薩,也就不能欺騙這么多人的目光。古代如此,現代仍是如此。燾貞如此,李一也是如此。虛無縹緲的神話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能滿足某些人的某些需要。這些精神鴉片,自然會讓人精神錯亂。不是害了自己,就是害了他人。李一害了不少人,這不少人又何嘗不是害了李一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44623.html

相關閱讀: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觀念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