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的皇帝的后宮,嬪妃宮女無不爭寵奪愛。然而,唐朝貞觀年間的后宮卻有一位不僅不爭寵奪愛,反而為情敵走上龍床牽線搭橋的后宮嬪妃,她就是曾名動江南的一代才女的徐惠。
徐惠,湖州長城人,唐朝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嬪妃。她生于太宗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生五日即能言語。四歲通論語及詩。八歲巳善屬文。徐孝德曾命擬離騷為小山篇,為太宗所聞,乃納為才人。貞觀末,上書極諫征伐、土木之煩太宗頗善其言。太宗卒,因悲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及連珠以見志。明年亦卒,贈賢妃。惠妃的著作,有諫太宗息兵罷役疏,今尚存。
徐惠十一歲入宮,先封為才人,不久封為婕妤,后又升充容。太宗病故前,遺詔將后宮未有子女的嬪妃全部出家。除徐惠等極少數人。徐惠見太宗病死,拒不吃藥,于兩年后病逝,年僅二十四歲
徐惠生于生于浙江湖州。湖州盛產女神童,名動江南的才女李季蘭和徐惠都是這種特產中的精品。在別的孩子的舌頭還在舔腳趾的時候,徐惠就已經開始呼爹叫媽了;當別的孩子還只認得一二三四的時候,她已經把《四書》、《五經》念得滾瓜爛熟了。八歲時,她已經能出口成詩了,而且辭致清麗,頗有水準。當時父親徐孝德想考考她,就讓她仿照屈原的《離騷》作一首離騷體詩。不就是屈原的離騷體嗎,小徐惠也不皺眉頭,找來紙筆信手一揮,片刻即成《擬小山篇》一首:“仰幽巖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想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這首在被收錄進《全唐詩》的時候,特別標注了其父徐孝德大感震驚的反應。在這首詩中,小小的徐惠流露出對屈原的崇敬與仰慕:一千年間方才出現了屈原這位真正的人,您的純潔似香草,又因何獨自殉國呢?八歲的孩童之作能蘊含如此感慨,如此豪情,大概是誰也難以想象的。雖然,歷史上真實的屈原不光性格和品行上有潔癖,就是生活習慣方面都有很嚴重的潔癖。然而,小小徐惠的一首小詩在有意無意間觸到了這位千古詩人內心的隱秘。
十一歲時,徐惠的才氣已經名揚遐邇,當然,傳進李世民的耳朵里并非難事。李世民雖然不荒淫,但也好色,這樣的好女子豈能放過?于是一道圣旨召為才人,將年僅十一歲的江南才女攬入懷中。
入宮對于勤學好讀的徐惠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為宮中的藏書超過任何一個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極旺的她得以有機會遍覽群書,才學和見識也進步的更快了。李世民是個極有品位的人,對身邊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吹叫旎萑绱撕脤W,他也十分高興,對她十分照顧,沒多久就把她由最末等的才人一下晉遷為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而徐惠反贈給李世民的卻是許多的快樂。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來見自己,本來興致挺高,結果徐惠遲遲不來。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好心情變成了一肚烈火。當徐惠珊珊到來的時候,一眼就看到李世民冷臉如冰,雖然她知道了丈夫的不快,但是她只是嫣然一笑,揮筆寫了一首詩送給了丈夫的面前: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边@首詩就是后來進入《全唐詩》的《進太宗》。
李世民讀完之后,哈哈大笑,怒氣一下子全消失了。除了文學造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頗有眼光。李世民統治后期好大喜功,多次興兵攻打高麗,勞民傷財,民間因此怨聲載道。徐惠多次想勸諫他,都忍住了,后來終于在貞觀二十二年的時候再也看不下去,就認真寫了一份奏疏交給李世民,明確指出“地廣者,非長安之術;人勞者,為易亂之符”。希望李世民能夠多加節儉,休兵罷戰,還百姓以安寧。李世民讀完后有所醒悟,對徐惠重重獎賞了一番。
然而紅顏薄命,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去世,徐惠悲痛憂思成疾,卻婉拒太醫診治,病危中,還詩行連珠,寄托對太宗的深厚感情與追思。永徽元年,也就是太宗去世后兩年,徐惠告別人世,終年二十四歲。高宗念其賢德,下詔追謚“賢妃”。并按其遺愿,葬于昭陵,了卻她“日夜侍奉在先帝身邊”的心愿。
就愛情而言,徐惠對李世民無疑是傾心相隨,然而,徐惠對李世民的摯愛有時達到過火的程度,尤其在李世民對待后宮嬪妃的寵幸上,徐惠更是展現出她的胸懷若谷的雍容大度。武則天之所以能走上李世民的龍床,就是由于徐惠的牽線搭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58930.html
相關閱讀: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