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周雄踞代北(今山西代縣以北,包括內蒙古部分地區),依靠突厥的支持,伺機南下奪取晉陽(今山西太原),割據河東(今山西)。
民心盡失河東陷落
晉陽由唐高祖李淵的小兒子李元吉留守。李元吉有兩大愛好:一是打仗,讓自己人和自己人真刀真槍地玩打仗的游戲,他坐在城樓上看熱鬧;二是打獵,趕著馬車在老百姓的田地里追逐鳥獸,或者在大街上用箭射人。
李元吉不得人心,劉武周等來了奪取河東的機會。619年3月,劉武周派大將宋金剛領兵5萬攻占了晉陽以南的榆次、介休二城,然后北返圍攻晉陽。
自稱最愛打仗的李元吉被兵臨城下的敵軍嚇得屁滾尿流,趕緊派人向長安的皇帝爸爸求救。李淵命尚書右仆射裴寂率8萬大軍馳援。裴寂根本不是帶兵打仗的料,一仗就被宋金剛打得潰不成軍,向南逃入晉州城(今山西臨汾),再也不敢出來。
聽說裴寂8萬大軍都被打敗,李元吉再也坐不住了。9月16日夜,他放棄堅固的晉陽城,率領精銳部隊保護著自己的妻妾向長安逃去。城內守軍開城投降,晉陽失守。
宋金剛繼續南下,相繼攻陷了晉州、絳州(今山西新絳)、澮州(今山西翼城)等地,兵鋒直指關中的門戶潼關。
進兵柏壁算敵糧道
僅僅數月時間,李唐并不算大的江山已有半壁陷入敵手,李淵大受震動,寫信向次子秦王李世民征求意見:“劉武周兵鋒太盛,我軍很難與之相爭。不如放棄河東,嚴守關中。”李世民坐鎮長春宮(今陜西大荔),一直密切注視著河東戰局。他回信說:“晉陽城池堅固,屯有10年的軍糧;河東物產豐富,每年供給京城無數的糧食;況且這里是大唐的發祥之地,更不能丟失。我定當殲滅劉武周,收復河東失地。”看到李世民信心十足,李淵又振作起來,下令關中所有軍隊齊聚長春宮,由李世民率領,赴河東迎敵。
10月28日,李世民率軍自龍門關(今山西河津西北)東渡,進屯柏壁。柏壁城背靠叢山,南面汾河,不僅易守難攻,而且水源可靠。唐軍在營前挖下5道深壕,做好防御準備。
河東各地經過兩軍多次擄掠,官府的倉庫已經為之一空。李世民隨軍所帶糧食不多,派人四處張貼安民文告,出高價從民間購糧。百姓見李世民的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紛紛帶著糧食向柏壁遷移,唐軍暫時缺糧的問題得以解決。不久,永豐倉(今陜西華陰)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送到了,李世民在柏壁穩穩地扎下了腳跟。
聽說李世民領兵來到,宋金剛率大軍冒雪逼近柏壁。李世民與大將秦瓊登高遠望,發現在茫茫大雪之中,敵軍陣容齊整,絲毫不亂,不覺暗暗吃驚。他問秦瓊應當如何應敵。秦瓊說:“我有一策,可使敵軍不戰自退!崩钍烂裥念I神會,忙說:“將軍先不要說。本王也有一策,你我將各自計策寫在雪地上,看是否相同!眱扇宿D過身,抽出寶劍,在腳下各寫了兩個字;厣硪豢,二人都發出了爽朗的笑聲。
雪地里赫然留下四個大字???“糧道”,“糧道”。
兩軍斗智宋兵敗退
宋金剛兵鋒正盛,李世民嚴防死守,誰也不敢貿然進攻,兩軍在柏壁的相持,已經變成了糧食補給的較量。誰能保證自己的糧道暢通,又能控制對方的糧道,誰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宋金剛的大營內,各路將領正圍坐在火盆旁召開軍事會議。宋金剛首先發話:“李世民想依靠充足的糧食供應與我軍長期相持,這對我們十分不利。
我軍的糧草全靠晉陽供應,兩地相距千里,道路崎嶇,更為嚴重的是,處于我軍糧道上的浩州城(今山西汾陽)至今未能攻下,一旦糧道被唐軍截斷,我軍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尉遲敬德說:“柏壁以南現有兩路反唐兵馬,一個是夏縣的呂崇茂,一個是蒲坂(今山西永濟)的王行本。
我率軍去增援二人,讓他們襲擾唐軍糧道。只要李世民軍心動搖,我軍就有機會取勝!崩顪Y卻先行一步,采用反間計,封呂崇茂為夏王,命他進攻宋金剛。
尉遲敬德果然中計,不問青紅皂白就捕殺了呂崇茂。尉遲敬德又領兵去蒲坂,但才走到半路,就聽說王行本已被李淵派兵殲滅。
宋金剛襲擾唐軍糧道的計劃徹底破滅,只能冀希望于劉武周也能像李淵一樣拔除自己身后的釘子。但劉武周不是李淵,數次派軍圍攻浩州,都以失敗告終。
620年4月,李世民派大將劉弘基率精騎數千繞道增援浩州,成功阻斷了宋金剛糧道。
千里追敵收復河東
宋金剛最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沒有糧食,就無法繼續與李世民對持,他惟一能選擇的就是退兵。4月13日深夜,宋金剛悄悄撤退。
14日清晨,李世民發現宋金剛逃跑,立即率領8萬大軍火速追擊。
宋金剛且戰且退,逃入介休城內。
介休城儲備的糧食不足,宋金剛無法堅守,于24日在城外與唐軍決戰。宋金剛大敗,逃向晉陽。尉遲敬德退入介休城內,秦瓊入城勸降。
宋金剛打算退入晉陽,憑借充足的糧草和堅固的城防與李世民對持。
但駐守晉陽的劉武周比李元吉跑得還快,沒等宋金剛回來就已經投奔突厥去了。宋金剛無奈,也帶領殘兵向突厥逃去。李世民收復河東,平定代北,鞏固了大唐江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91869.html
相關閱讀: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