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正使鄭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萬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這一壯舉讓鄭和在歷史上留名。本文揭秘明朝航海家鄭和簡介。
鄭和,原本姓馬名和,小字三保,世稱三保太監。云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由于鄭和的祖父、父親都到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因此他從小就對外洋情況有所了解。
明初時,還是小孩子的鄭和被俘虜,而當時很不幸被凈了身,入宮做了宦官,由于他跟隨燕王朱棣起兵有功,因而被賜姓鄭,累升至“內官監大監。
永樂三年(1405年),與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間的海洋),率領士卒兩萬七千八百多人,乘坐長四十四丈,寬十八文,滿載瓷器、金銀、絲綢等的寶船六十二只,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
永樂五年(1407年)回國以后,又先后七次(一說八次)出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和紅海?。鄭和的遠航比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半個世紀以上,而艦隊規模與船只之大,都超過他們的幾倍。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經濟文化交流,南洋各地至今仍保留有不少方關鄭和的遺跡。其隨行人員馬歡著的《瀛涯勝覽》、費信著的《星搓勝覽》、鞏珍著的《西洋番國志》,記述了航行中的見聞,都很有價值。1435年,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因病逝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98732.html
相關閱讀: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