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绾巫鲎詈玫姆
我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就曾經提到過,“創新誠然重要,但有用的創新更重要”。在這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期里,人人都在談創新。但是,什么才是最好的創新?什么才是真正能轉變人們生涯的有用的創新?一個人,一個企業該如何失掉持續創新的能源,該如何增加自己在創新,特殊是有價值創新方面的綜合實力呢?
1、什么是最好的創新?
很多人僅把創新理解為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其實,創新有許多種。創新可以是一個新穎而有效的貿易模式,可以是一種新的治理模式,也可以是文學藝術領域里一次首創性的實踐,甚至可以是家居生活中的一個新鮮而有趣的創意……簡單地說,創新就是在知識積聚和生活、工作實踐的基本上,由一個新穎的創意而發生的,對人們有用,同時又具備可行性的一種創造性運動。
所以我們說,新鮮、有用和有可行性是創新之所認為創新的三大因素。
新穎是創新的必備要素。但是,新穎并不象征著,每一次創新都是一種開天辟地式的革命,或者是對已有知識領域的全面推翻。像絕對論那樣的擁有革命意義的實踐成果,誠然是創新的一種,但實際上大部分的創新,是在某個較小的范疇里,用新穎的思考方式,通過前人未經留心的視角來察看和解決問題。這種新穎的思考方式也不見得是前所未有的,而很可能是從別的領域借用的。這樣的創新離我們的生活更近,其價值同樣不可低估。
比方說,微波爐是美國迷信家斯賓塞發現的。他本來是電子管技術領域的專家,二戰期間,斯賓塞在測試新的磁控管技術時,偶爾發明,口袋里的巧克力會由于瀕臨磁控管而熔化。這樁看似意外的事件讓斯賓塞聯想到,假如磁控管的微波加熱原理可以利用到家庭,是不是就能用類似的安裝來實現食物的疾速加熱呢?微波爐就是在這樣一種偶爾情形下誕生的。我們除了驚嘆斯賓塞敏感的技術洞察力和逾越式的思維方式以外,也應該想到,僅僅通過把一個范疇里的經驗運用到另一個底本不相關的領域里,就完整有可能取得一個杰出的創意,并實現一次巨大的創新。咱們可以把這種創新稱為教訓轉移型的創新。
再比喻說,家用的自動烤制面包的面包機的原理異常簡單,一個包容面粉和水的鍋,一個自動攪拌面粉的攪拌器,一個占有定古裝置的烘烤電爐。鍋、攪拌器、定時器、加熱烘烤電爐,這些貨色每一樣都沒有什么新穎的處所,但是,為了滿意烤制面包這個生活中常見的需求,松下公司的工程師們把這些看似簡略的裝置組合在一起時,一個創意新穎的家電就誕生了。我們可以把這種創新稱為跨領域組合型的創新。
許多人會認為創新最重要的元素是新穎,但我認為創新的實用價值更應側重考慮。我曾經有過一次新穎但實用價值不高的慘痛創新體驗。當年我在SGI工作的時候,曾經引導開發過一個三維瀏覽器的產品。僅從這個產品本身,或者從技術角度動身,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岬漠a品。設想一下,在三維的視圖里訪問互聯網,像玩游戲一樣,從一個網站鏈接到另一個網站的操作,就像從一個房間走進另一個房間那樣真切,在當時,這是一個多么有創意的產品呀!但很遺憾,這樣的產品并不是根據用戶的需求開發的。事實上,人們拜訪網頁的時候,最關懷的是信息的豐盛水平和獲守信息的效力,一個三維的視圖既不能帶給用戶更多的信息內容,也會重大妨害信息的高效傳遞,無法使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這樣一個對用戶沒有用的創新,最終只能走向失敗的終局。
所以,我以為存在實用價值是創新的目標。我深深相信“需求是創新之母”這句話。許多了不起的創新就是來自于實際需求,而解決需求的創新就一定有價值。比如說,袁隆平1960年前后經歷了食糧饑饉,于是他決議用農業科學技術克服饑餓。在這種情況下,他才培養高產雜交水稻,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饑寒問題。而上面提到的松下發明的面包機,也是在日本婦女開始出外工作,沒有時間做傳統早餐,而丈夫們卻依然冀望有新穎早餐這樣的“需求”之下發明出來的。
創新的第三個要素是有可行性。任何創新都要斟酌在現有前提下的實行問題。如果利用了所有可以應用的資源、條件,依然無奈讓某個創新成為現實,那么,再新穎、美好的主意,也只能是海市蜃樓。仍然以面包機為例,如果我們用拍腦袋的方式為面包機制訂需要,好比:我想要一臺既能燒飯、又能炒菜、還能掃地、刷碗、做作業、寫論文的機器……這樣的創意可以在短期內變為現實嗎?像這種在現有條件下完全不存在可行性的創意,只會白白揮霍創新者的時間和精神。另一個實例就是我的博士論文。當時,這是一個重要的科研結果,發明降生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語者的持續語音識別體系。從新穎的角度講,這個創新可以得99分。語音識別也相稱有用,可以用在聲控電器、聽寫打字、人機交換、主動翻譯器等等“科幻級”的產品上,適用性也能得99分。但是,我做論文的時候是在試驗室里做的研究,沒想到,這樣的創新拿到實在環境中就碰上了種種“可行性&rdquo,勵志文章;的問題,例如噪音處置的問題,如何分別各種同時談話的語音的問題,麥克風太遠的問題,還有不可防止的辨認過錯的問題等等。因為這些問題,這項創新的可行性只能到達59分,直至本日這個創新的遍及還有待更多研究者能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創新的價值,取決于一項創新在新穎、有用和有可行性這三個方面的綜合表示。最好的創新,都是有著最新穎的創意,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最有用,并且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創新。相應地,好的創新者應該是一個既有新穎的設法,又理解用戶的需求,并能夠用實踐將創意變成現實的人。第一種品質像一個科學家的特質,第二種像市場人員的,第三種則像工程師的。一旦結合了這三種品德于一身,做出最好的創新,就不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了。
2、創新在21世紀的新角色
在人類的全部文化史中,創新所表演的角色是大不雷同的。這里,我們不妨回想一下通信技術的發展史。
據說,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人使用鴿子來傳遞書信。4000年前,從我國商周開端,戰火就是一種無比有效的傳遞戰斗警報的手段。2500年前,古波斯人樹立了有信差傳郵的郵政驛站,使用接力方法傳遞新聞。300多年前,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巴黎街道設破了郵政信箱,呈現了郵票的雛形。100多年前,1840年,第一枚古代意思上的郵票才在英國出生?梢姡诋a業革命以前,通訊技術的創新在時光過程上顯得十分遲緩,更新換代是以千年、百年為單位進行的。
隨著19世紀工業革命的完成,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全新的、高效的通信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現出來。1832年,電報機誕生。1850年,英國和法國之間架設了第一條海底電纜。1875年,貝爾發明了電話。1895年,馬可用無線方式實現了遠程無線通信。1925年,電視發明,未幾,電視轉播就敏捷普及。1963年,美日利用衛星成功地進行了橫跨太平洋的有源中繼通信。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最早的挪動電話和最早的電子郵件。80年代中后期,便攜的手機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每10到20年,通信技術都有一個重要的創新。最近的20年,更是互聯網和手機通信在全世界規模飛速發展、普及的20年。無論怎樣計算,近100多年通信領域里的創新速度都比工業革命以條件高了無數倍,一個個改變人類生活面孔的創新以每幾年、每一年甚至每個月的速度涌現在人們面前。21世紀的人們已經習慣于這樣一個事實:在高速發展的科技創新眼前,任何對未來的向往都有可能因為來日出現的某一項創新而在短期內變成現實。
除了周期更短,更新更頻繁的特色以外,在21世紀,創新的應用性也更強了。如果說古代的創新對于人們生活的改變還不是那么重要的話,在21世紀,幾乎每一項有價值的創新都可能迅速、有效地改變人們生活的某一個側面。以前,更多的發明、發現是基于對做作界的新的認識,今天,大多數創新則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個人電腦的發明,互聯網的發明等等,它們都在最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21世紀,創新是獨一能夠持續的企業競爭力,由創新引發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有用”但是不創新的產品在今天的劇烈競爭環境中很輕易被剽竊,只有創新才能增添產品的差別化特征,才能通過難以復制的新技術,或應用專利維護等手腕增長企業的智力資產,才能在市場上搶占先機,才能領有真正可連續的競爭上風。所以一個21世紀的高科技企業必需一直創新才能保持它的競爭力跟性命力。例如,在谷歌推出基于PageRank技巧的文字網頁搜索數年后,許多別的公司也實現了類似的技術。這種局勢下,谷歌持續研發,做出了整合搜索,讓搜尋成果除了有文字,還有其余多元化信息,如視頻、圖像、消息、氣象等等。當谷歌第一個推出可以讓用戶拖拽的輿圖多少個月后,很多別的公司也做出了相似產品,于是谷歌又推出了谷歌地球,讓人們可能閱讀近似三維的衛星地圖。
我們把這種21世紀的高科技行業和從前的傳統高科技行業比擬,會發現21世紀的高科技行業創新更加快捷,更加多樣化。例如,波音和空客所代表的民用航空領域這樣的傳統高科技行業的創新周期是十年左右,并且往往和以前差異化不是很大,而在簇新的互聯網行業里幾個月可能就有新的產品推出,而且常常都是革命性的。
21世紀里,創新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門。無論是企業仍是個人,都已經無法疏忽創新對我們工作、生活的影響。只有擁抱創新,才能融入這個新的時代,才能更好地迎接挑釁。
3、如何做最好的創新?
沒有什么比親自走在創新之路上更讓人高興的了。但是,畢竟該怎么做,才能不斷得到最好的創新呢?建議大家思考和實踐以下五項創新的準則,它們是:
洞悉將來攻破成規尋求簡約以人為本承受風險
洞悉未來就是請求創新者了解未來的用戶需求,以便研發出實用于未來的產品或技術。要做到洞悉未來,固然應當看重用戶,但是,不能完全聽取用戶的看法,因為用戶不可能有足夠的前瞻性,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技術的發展法則。所以,創新者需要有洞悉未來的才智,能根據目前的市場情況和用戶需求,聯合技術的發展規律,對未來做出正確的猜測和斷定。這個道理就像踢足球一樣,優良的球員要到球將要達到的地方,而不是球當初所在的地位。在互聯網發展的初期,當時的用戶沒有精確地提出針對搜索引擎的需求,因為用戶習慣于使用分類目錄來查找自己需要的網頁。那時,用戶可能并不曉得搜索引擎是什么,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這樣的功效,也不清晰技術上是否具備可行性,但是,能夠洞悉未來的創新者可以揣測:跟著網頁數目的不斷增加,總有一天,分類目錄將無法更好地容納更多的新網頁。這時,創新者便先于用戶想到,未來的用戶需求一定會轉向比分類目錄瀏覽更加便捷的方式。例如,是不是可以容許用戶使用任何要害詞進行查問,并獲取網頁結果呢?在技術上,是不是可以自動為海量網頁創立索引并獲得最好的排序呢?谷歌公司的開創人恰是洞悉了這個用戶的潛在需求,而投身于搜索技術的研發。當用戶對網絡搜索的需求越來越顯明時,以谷歌為代表的搜索引擎就天然而然地走向前臺,獲得了宏大的成功,并直接帶動了網絡廣告工業的崛起。
做最好的創新的第二項準則是打破陳規。實在,創新的最大阻礙就是無法脫離固有的思維定勢或思維框架,老是在已有的方式、辦法里打轉。如果不能打破陳規,那么,無論對未來用戶的需要有如許明白的認識,創新者也無法想出最有效的、最新穎的解決之道。無法打破陳規的一個例子就是一位發明家在發明汽車的時候,頭腦里依然還是想用操作馬車的陳規來操作汽車。結果,他不是用方向盤,而盤算使用韁繩來調劑汽車的方向!在科技發展史上,通過打破陳規來獲得有價值創新的例子舉不勝舉。當無線通信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簡直所有人都認定了這個技術演化的最終目的確定是,每個人都會有一臺無線通信裝置,能夠成為“無線”的電話。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線通信裝備有兩個部分:無線發射器體積宏大,價錢昂貴,但是無線接受器體積小,而且廉價。所以,要實現這個終縱目標需要有久遠的打算。這時,一位打破陳規的創新者想到,是不是可以把發射器和接收器離開,讓每個人都有一部非常便宜的吸收器,來接受某個核心發射器的信號。就這樣,播送這種最早依附無線電技術的民眾傳布方式誕生了。
追求簡約也是通向創新的必由之路。在良多情況下,龐雜的東西并不一定有效,只有最簡單的設計和組合才能施展最大的效率。最初做搜索引擎的時候,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用戶搜索時多輸入幾個字,搜索結果就會正確得多。那么,有沒有什么方式能提醒用戶多輸入幾個字呢?當時,有人想到,我們能不能做一個智能化的問答系統,領導用戶提出較長的問題呢?但是,這個計劃的可行性會遇到許多挑戰。也有人想到,我們能不能主動告知用戶,請盡量輸入更長的句子,或者依據用戶的輸入主動建議更長的搜索詞呢?但是,這樣仿佛又會煩擾用戶。最終,有一位技術人員想到了一個最簡單,也最有效的點子:把搜索框的長度增大一半。結果,當用戶看到搜索框比擬長時,就會有更大的可能性輸入更多的字詞。今天搜索引擎上長長的搜索框就是這么來的。
以人為本是企業是否堅持長久的創新能力的癥結。21世紀人才最重要。在19世紀的一個一般工廠里,最能干的工人與普通工人相比,他們的出產力最多相差一倍。但是,在21世紀的IT企業、研發機構中,一個最有發明力的研發人員和一個普通的工程師相比,他們的生產力卻可能差距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如果你的企業能夠吸引、用好幾百個、幾千個蠢才的創新者,即使是在最激烈的競爭環境里,也一定能脫穎而出。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為人才創造最好的工作環境,給予他們最大的信賴,賦予他們足夠的權限。在谷歌,每一位工程師都可以利用工作中20%的時間,來做自己最有激情做的事情。這是一種真正的放權和信任,也是營造自下而上的創新氣氛的有效方法。事實上,谷歌宣布的許多創新產品,最早都誕生于20%的時間里。正是因為有了諸多創新的舉動,谷歌才能在10年多的時間里,始終在互聯網領域里保持技術優勢,不斷用最好的創新改良互聯網用戶的使用休會。
蒙受風險也是創新進程中主要的一點。任何創新都有風險,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用準確的立場看待失敗。失敗不是對我們的處分,而是一次最好的學習機遇。愛迪生創造燈泡的時候,閱歷了6000次失敗才終極成功。在谷歌,有許多20%時間里開始的創新工作,但其中很大一局部都失敗了。不這些失敗,就不可能有勝利的創新懷才不遇;沒有接收和承當危險的才能,就不可能營造出真正激勵創新的環境。在我負責研究工作時,我的主管曾對我說,如果你每一個項目都成功了,那么,你實際上是失敗的。因為你并不是在做研討,而是在躲避風險,只抉擇那些探囊取物,沒有什么創新價值的名目。
4、如何培育創新力?
最后,對個人來說,特別是對盼望創新、渴望成功的學生們來說,該怎樣培養自己在創新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呢?
我的第一個倡議是,在學習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中學生學到三角形面積定理時,可強人人都會背誦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然而,除了公式以外,聰慧的學生還會記住這個公式是如何推理出來的,為什么三角形的面積是這樣盤算的。只有理解了常識背地的情理,才干夠在碰到新的問題時觸類旁通,能力在須要立異的時候,機動地將本人控制的知識付諸實際。
我的第二個建議是,遇到問題時,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即時貼的發明。美國3M公司有一位研究員,有一次,他想發明一種粘合力非常強的膠水,但因為種種起因,他失敗了,實驗得到的只是一種粘合力很差的液體,基本無法用作膠水。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人們有這樣一種需求:把便條或書簽貼到桌上或墻上,在需要時可以隨時揭下來——他此前發現的粘協力差的液體不正可以派上用處嗎?就這樣,因為思考角度的不同,一種險遭放棄的技術促成了“即時貼”的發明。
第三個建議是多問問題,才能更深懂得。我的女兒在學習指數的時候,不理解指數是什么,更不信任在真實生活中指數有什么用,就自動來問我。我領導她計算銀行存款,比如存入100元,每年的本錢是10%,那么10年后,你的存款是多少?通過這樣的計算,她終于清楚了,本來指數知識和日常生活非親非故。因而,只有像這樣不懂就問,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第四個提議是動手實踐。沒有一種創新是可以靠憑幻想象得到的。只有親身動手,你才能懂得一種創意的可行性,才能把創新變成事實。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父親曾讓孩子們解答這樣一個問題:用6根火柴拼成4個大小截然不同的正三角形。通過著手實踐,我們都找到了正確的謎底。這樣的實踐讓我對相干的幾何和空間知識記憶深入,也練習了我使用新奇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個建議是跟隨自己的興趣、喜好。只有自己真正愛好做的事情,才能做到最好。在谷歌,我們情愿讓員工做一個自己有豪情的項目,也不樂意因為項目自身的緊迫和重要,逼迫員工做他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事情。
在一種勉勵摸索,支撐興致,器重實踐的教導環境下,創新并不難。只有造就出靈巧的腦筋和扎實的基礎功,再兼具了科學家、市場職員、工程師的特質,同時酷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你就必定可以做出最新穎、最有用、也最有可行性的創新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01546.html
相關閱讀:值得投資的創業項目
蒙牛老板牛根生創業故事
李想:80后創業者的七要點
創業故事:蘇大“面膜姐”創業月入4萬
章光101趙章光:赤腳醫生創造財富傳奇(一)